导语

1
《秋园》
杨本芬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这是主人公秋园常说的话,这位裹了一半小脚的女性,经历了岁月的动荡和扭曲。说到底不是不耐烦活,而是不耐烦现实的苦,现实对老实人总是像刽子手般,残忍地伤害着。
秋园晚年,儿子在她床底发现两颗竹笋,从山上的地底到钻进房子,不知需要花费多少力气,也从来没见过阳光。这竹笋就像秋园本人,明知最终的下场,也还是那么努力地生长。其实我们也可以把秋园,想象成任何一位平凡的中国女人。
整本书文字近乎白描,没有卖弄技巧,没有矫情煽情,因为真正好的作品不需要解释,就可以牢牢抓住你,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心底湍湍流出。

2
《回归故里》
迪迪埃·埃里蓬 著
王献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虽说是“回归”,但写的都是逃离和反叛。
父亲去世后,作者重新回到出生地,反思自己为什么跟故乡产生了隔阂,甚至不能参加父亲的葬礼。于是他开始回忆过去、回顾家族历史、审视社会阶级……通过这场极具批判的心灵回溯,毫不留情地揭开了自己的“雪耻”,也是我读后发现的最难过的真相:你再也无法靠近曾经对你来重要的、亲近的人。
后天的教育、环境、自我探索,重新建构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对自我的认知。当用全新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逻辑去爱旧人,到最后都会沦为伤害。我们再也回不去旧的认知体系,便与原生环境格格不入。人类终究只关心自己。

3
《正常人》
萨莉·鲁尼 著
钟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是去年一部风靡全球的电视剧的原著,其实故事本身是落俗的,一个富家女聪明、独孤、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有受虐倾向;一个穷小子讨好型人格、害羞、边缘、缺钱。两个有着阶级鸿沟的非“正常人”,相爱的青春期烂剧情,却被一位90后女作家萨莉·鲁尼写得抓人,叙事克制、娴熟。
我很久没有为小说中的人物牵肠挂肚了,直到读到书的最后一页,我还在为他们担忧着。我常在男主身上看到自己的软弱,又在女主身上看到自己的无助,他们斗嘴时就像我自己的两个不同人格在打架,那些复杂又微妙的情绪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要相信,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让TA成为“正常人”。

4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玛琳娜·柳薇卡 著
邵文实 译
中信出版集团

“我”娜杰日达出生在二战后,从航天转向陆地的工程师的父亲,正在试图写一部拖拉机简史。但老爹后院起火,突然性觉醒,爱上了一个妖娆美艳的乌克兰金发女郎。于是,“我”与曾经因为母亲资产而反目成仇的姐姐破冰联盟,一起和这个胸脯丰满的36岁女人斗智斗勇……并在这一系列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揭开了家族的秘密。
这本书读得很开心,它的幽默感散发着伏特加烈酒味,是东北二人转的对话风格,跟英国传统文学里的黑色幽默完全相悖。荒诞的基地是英国移民、共产主义美好泡泡破灭等等,故事的讲述关系着晚年生活,子女关系,以及两种体制的冲撞。

5
《弃猫》
村上春树 著
烨伊 译
花城出版社

2019年,70岁的村上春树发表了一篇关于父亲的长文并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也就是这本刚出版不久的《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
回忆从我和父亲丢弃一只母猫开始,并不人道的“弃猫”其实是一种隐喻,它与父亲和战争一样,无论多么不愿意面对冷峻的现实,但残酷的真相总会像猫一样找到回家的路,袭上人的心头,存在于意识之中。
这本书笔墨简短有力,以儿子追寻已故父亲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从含情脉脉的亲情里撕开了战争的残酷,反思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矛盾,喟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偶然性。父亲吟诵的俳句,是平凡人生命中的浪漫,驱赶了生命的虚无感,是人性里不愿屈服的温暖。

6
《在中国大地上》
保罗·索鲁 著
陈媛媛 译
九州出版社

对绿皮火车怀有情结的人,一定可以跟着作者保罗·索鲁的步伐停不下来地阅读《在中国大地上》。
作者一个不好骗的“老外”,他很难被西方人想象出来的异域风情兴奋,反倒是像个冷酷的“吸尘器”,搜罗在中国一路上遇见的人和事,敏锐、批判地洞察。 他对乡野情有独钟,批评了大城市在进程中的粗暴和身份丢失——嘈杂拥挤、活力狂乱……但作为中国读者我并不会被冒犯到,反而通过他的观察与纪录片式的描写,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及其背后的逻辑有了更深的了解。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想念绿皮火车了,如今的便捷让我们的观察力衰退,而抓住途旅中的瞬间,眼前的所见所感是最珍贵的。

7
《伊春》
赵松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本小说集好像一本印象派画册,去像化让每个故事变得模糊,但小说的叙事都藏在光与影里,要非常有耐心地去感受。赵松笔下的人物大多聪明、冷静、多思、敏感,各自承受自己生命里的课题,对他们的刻画具有原真性,即时即地详尽生动,赵松常常对人物某一状态用普鲁斯特式的描写,连那一刻发生的声光电、电视、广播、新闻、报纸、风景都写得详细,让一刻可以变得深邃且漫长,看似无关,却是自然发生,承载了人复杂暧昧的情感,我们的生命的确都是由许许多多不确定瞬间组成,危机四伏,又有些无奈和柔情。

8
《死于威尼斯》
托马斯·曼 著
黄燎宇 李伯杰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欧洲最独特的城市威尼斯,一个最优美的港口,致美的象征,却笼罩在瘟疫的至死黑暗中。这本书不同于《鼠疫》,让我在绝望黑暗中看到无上的爱和美。
作家与妻子前往威尼斯度假,却恋上少年,腐烂的草莓,让长久寻爱早已筋疲力竭的他染上霍乱,最终客死他乡。
如果将这些只是看作他对同性、对美,或者对青春肉体的爱,就太低估了这部作品了。这本书绝对是描写坠入痴迷情感的教科书级作品。艺术家一生都在追寻的爱,是超越感官的爱,是努力阻止世俗的欲望。“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

9
《鞋带》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著
陈英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书的构思或许老套,那就是多角度来写夫妻之间一场不可避免的风波,妻子声嘶力竭,丈夫左右为难。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可人这一生生总有一两件无法忘怀的事故,紧紧缠绕着我们,为了维系和平,我们只能掩埋真相。这本书不是对婚姻危机的陈词滥调,却是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就像书中所写:“对我们的父母来说,把他们绑在一起的是让他们可以一辈子互相折磨的纽带。”
读完这本书,酣畅淋漓,因为写得太真实了。那些看上去美满的家庭,外人无法猜度他们曾经历了什么。每个人对人生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一个屋檐下的亲人也无法真正相互理解,因为每个人系鞋带的方式都不一样,能完全心满意足的人少之又少。

10
《女孩之城》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著
姜小瑁 译
中信出版集团

这是一本满是荷尔蒙气息的小说。《女孩之城》既是小说名字,也是故事中剧目的名字。
主人公回顾了自己一生写给情人女儿的信,也是写给所有女孩们的成人礼。一个刚刚成人的女孩,拒绝父母的期待,去全新的城市生活,浑身都是爱的年纪,会爱许多人,想把爱给出去,给的是谁并不重要。经历第一次性爱,到对性痴迷,遇到不如自己老练的异性,第一次跟同性接吻……青春就是挥霍过剩的情欲和力气,直到第一次真正爱上一个人,体会分别,悲伤,隐忍,继续前行。
我们都曾经被教育要做一个好女孩。但我们根本不需要倾尽余生证明自己是好姑娘,那是对真实自我的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