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据图书出版行业观察家的说法,近年来出版的图书有越来越厚的趋势。原因有很多,从读者方面来看,其一是因为阅读需求的提升,其二可能是因为在电子书的映衬下,厚书更能满足人们对实体书的要求,同时还有更好的装饰作用;出版者也更有意愿做精装厚书,因为“可以把价格做上去”,以抵抗各种卖书平台的盘剥。
在这种趋势下,非常不幸的是从前出版得较多的那类软装的、开本较小的书,如今不少改头换面变成了字号加大、行距变宽的硬装书,失去了小册子的手感。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看这种经典小册子的。一是信息密度大,二是最多半天可以读完。这里提名十本我觉得很棒或者新近读完觉得不错的小册子,给大家参考,基本上高中生、大学生可读。这些书多是完整论题,而非文章的简单集合。

1
《谈谈方法》
笛卡尔 著
左天梦 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

这本书是我在大一时读到的。当时无聊从书架抽了本最薄的书,读完之后顿觉整个人都变聪明了(主要是智力可提升空间较大)。它是笛卡尔的处女作,是本很具少年精神的书,篇幅短得出奇,正文部分才60页,却深刻摇撼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由它开始进入哲学史学习是个不错的选择。其内容,原书名已经说得很清楚,“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说明白点就是,只要我运用理性,就没有什么搞不懂的。书里很多名言已经为人所熟知,如: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我思故我在等等。笛卡尔的思考清晰明白,把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的规则应用到了思想上(不要忘了,他也是个重要的数学家),这种作法后来让我想不明白问题的时候,每每能从中受益。

2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马克思 著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人民出版社

西方的小册子(pamphlet)写作,最初就是用来发表对时政的见解,这种写作方式使得小册子难以逃脱速朽的命运,但马克思的这本无疑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虽然书中所写的大量人物“声与名俱灭”,那些响当当的名流,如今只能借助注解得知。在书里,马克思所不满的是很多人明明认为路易·波拿巴是丑类,下笔一写却很容易让读者把他当成改变时局的英雄。他所要做的,就是论证当时各集团的利益如何分合转变,让路易·波拿巴和他的庸人团伙能成功政变。在特朗普闹剧时代读这本小册子别有一番趣味,不过现在的学者少有能这样写作的——书中没有“数据”,没有“调查”,太薄,问题太宏大,过于有趣。马克思的好处还在于他非常会写作,列维·施特劳斯曾说,他每次写书之前,会先读几十页《雾月十八日》,从中寻找表述的感觉。

3
《文明及其不满》
弗洛伊德 著
严志军 张沫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人文系列丛书·袖珍经典”是一套很值得收藏的书,开本较小,拿在书里很舒服,可惜2009年后就没再继续出下去,此后别的出版商重出,几乎都会转为精装书。弗洛伊德的这本《文明及其不满》和《一种幻想的未来》合在一起,不过小小的200多页十来万字。他是个很会提问题的人,这本书问的是,为什么人们会敌视文明?人类为什么越文明就越感觉痛苦?为什么人“无法忍受社会在满足其文化理想时强加给他的大量挫折”?他还认为,政治对人类的幸福完全无能为力,“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被爱”。书中触及当代思想家关注的大部分问题,还讨论女性在文明中的地位,使它在方方面面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讨论文本。

4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尼采 著
陈涛 周辉荣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袖珍经典”中还有本尼采的《历史的使用与滥用》,也是常读常新的小册子,尼采是这方面的高手,很多小册子都是一挥而就,文气壮大,心情沮丧的时候读尼采,最可治愈(他的自传目录就是这种风格: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为什么写出了这样的好书…)。此书全文100页,原名《历史对人生的利弊》,英文版作《历史的使用与滥用》,此后不少历史学家写过同题的书。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尼采在我看来并不是很好读,许多文本“超链接”式地贯通在一起,观念常常包裹在曲折的散文中,可称为一种茎蔓式的写作。书中观点最终说起来也简单,即认为,历史是供强人阅读的;历史对于个人或民族是必要的;但如果“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最终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民族甚至文化体系的生命。要注意的是,读他一定要注意“尼采的使用与滥用”。

5
《弗洛伊德与非欧裔》
萨义德 著
易鵬 译
行人出版社

最近读的一本小册子,是著名后殖民思想家爱德华·萨义德生前最后一本书,也是个演讲集子,所以很好读。讨论的是弗洛伊德的最后一本书《摩西和一神教》。在纳粹肆虐的时代,弗洛伊德写了这书,竟考证说摩西是埃及贵族,他选中犹太民族,向其传授了来自埃及的一神教(这书本身也是侦探小说一般精彩)。这无疑是一本犹太人“反犹”的书、给纳粹“递刀子”的书。巴勒斯坦基督徒移民萨义德在后殖民时代解读这本书,讨论如今炽热的身份政治问题,自是十分有趣。书中特别谈到,考古学是以色列至高无上的科学(the privileged Israeli science par excellence),原因不言自明,而巴勒斯坦的考古学可以说是弗洛伊德此书的遗产。

6
《起义:论诗歌与金融》
Franco "Bifo" Berardi 著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诗和金融如何并举?诗是“不可互换的语言”,不能简化为信息或货币那样到处流通,在各方面恰是金融的反面。而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场社会想象力的危机,需要一种新的语言政治武器——诗歌来解决它。此书观点搞怪,但读起来很机智,想落天外。另外开本喜人,适合捧读。

7
《风雅生活论》
巴尔扎克 著
许玉婷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风雅生活论》、《步态论》、《现代兴奋剂论》三论,曾收于《巴尔扎克全集》中,实际上是小册子,这三篇曾合集出过单行本,但据说翻译一般,姑且以此为封面。《论现代兴奋剂》也单出过一本,做成了字大行疏、单面印刷(!)的32开书,实无必要。巴尔扎克这三论十分好笑,好笑到译者都很困惑,为啥他对这些感兴趣(读过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就更能发现巴尔扎克这三论的妙处了)。读完才发现后世那些《格调》啊《势利》啊这类的书,都不及此有趣。如巴尔扎克论广告:“现代威力极大的广告,它贴现无法在法兰西银行找到票据的东西,即:世上最傻里傻气的公众的全部思想,最不轻信的时代的全部轻信,最自私的世界肺腑中的全部同情心。”他上街观察人走路动作,得出结论:“文明败坏一切!篡改一切,甚至动作!我是否去做一次环球旅行,以便观察野人的步态呢?”他谈论工具人:“工具人是一种社会零。”他说自己是个“人形蜡烛”,不停工作燃烧自己。最好笑的还有巴尔扎克研究学者作的译注,不断给他打脸,比如他说自己遇到作曲家威尔第,后者向他打招呼,学者说当时威尔第根本不在巴黎,也不大可能认识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作者…

8
《论荷马史诗的翻译》
马修·阿诺德 著
张翠玲 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74页。英伦文坛骄子阿诺德气场太强了!他总结出荷马史诗的四个特征:1、迅捷;2、语言表达的平易和直接;3、思想的平易和直接;4、高贵。并逐一评点当时各家翻译,结论就是:“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嗯,原话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国家的诗人们都是如此,那他们都得被丢到火中净化个七八次,才能有翻译荷马的希望。”这本经典小册子是高校出版社所出,没什么声息,实在可惜。

9
《时间的秩序》
卡洛·罗韦利 著
杨光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因为个人兴趣,我读了不少讨论时间的书,这类书很容易写成宏篇巨制。而这本科普书虽然180多页,做成硬装,但字数却不多,最厉害的是他的写法,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充满了人文气息,引用范围从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到《摩诃婆罗多》《圣经·传道书》,到《爱丽丝梦游仙境》、海德格尔。全书仅一个公式,即热力学第二定律。

10
《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
宿白 著
文物出版社

昨晚刚读完的小册子。81页,漂亮大气的小书。人常说过去如同异国,就我本人来说,对古代确实有异国之感,特别是美术史。我常常觉得,欣赏中国古代艺术,门槛似乎比西方艺术还要高些,主要是因为不熟悉。要熟悉这一领域,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不可不读,它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宿白先生的这本小册子,围绕此书,记述了张彦远的家世及其时代,《历代名画记》的流传与整理、体例与内容、续作、考古发现等内容。读这本书,可以通过具体例子,看看老先生们怎样做学问、怎样作文的,其中特见功力的自然是“《历史名画记》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这一节,从前我去看娄叡墓壁画,说疑为北齐杨子华所作,觉得困惑,原来这些说法都是上一代考古人根据《历史名画记》的记载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