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读书是好的,许多人都认识到这一点,可是又苦于没人指导。虽说很多读书人,是无师自通的,但是,即便是他们也不免要走许多歪路的。所以,多看看过来人的经验与教训,是有好处的。

1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著
张雪健 译
三秦出版社

此书不是专门讲读书的,还是一本老书,把它排在第一位,没搞错吧?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家书主要是给弟弟和儿子写的,告诉他们如何做人处事治学的,治学是其中一部分,虽然论述不多,但是很有见地。文字不多,但有干货,比如,曾国藩说“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更主要的是曾国藩力图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2
《朱子讀書法》
張洪 齊𤇴 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这又是一本老书,可它值得细品。有读者说:如果允许六星的话,这本肯定給七星。现代人读书的困惑,朱熹想当年都论述过,只不过我们没有看。朱熹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

3
《吕思勉谈读书治学》
吕思勉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人传为美谈。书中谈了读书治学的方法,比如说:学问在于空间,不在于纸上;先精读后略读,再两者并用;先读科学书,后读古书;初读求速不求甚解。特别是有志于攻读历史或国学的人,可以读一读此书。

4
《朱光潜谈读书》
朱光潜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这本书写得浅显易懂,可以作为初学者特别是青少年的指导读物。朱光潜主张读书要有一个中心。“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赅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5
《毛姆读书随笔》
毛姆 著
郑小琦 译
译林出版社

书中记录了毛姆的读书心得和体会,里面有他开列的书单和他对欧美作家的评点和梳理。毛姆被称为毒舌男,说话比较直。毛姆说:“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词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毛姆表示,小说是可以删减的,即便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级作品。他认为,现在还几乎没有一部小说能让读者一直兴致勃勃地从头读到尾。为此,人们需要跳跃着读小说,“跳跃式阅读也许是一种不好的阅读习惯,但是读者不得已,只好如此。”

6
《阅读的故事》
唐诺 著
九州出版社

唐诺,可谓是资深读书人。读书多,分析文本犀利,旁征博引,常让读者有掉进书袋里的感觉。在其碎碎念中,能够让人领略自己读不出的味道。十四篇文章涉及阅读的各种面向——阅读的时间、开始、代价、方式、记忆、限制、意义、困惑,等等。唐诺诚实地去正视,去描述,把自己的思考和因应解决之道提供给读者,帮助读者解决阅读途中遭遇的各种难题,并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本雅明、格雷厄姆·格林等大家共同分享探讨阅读的欣悦与困惑。书中回答了读者的普遍困惑,比如:读不懂怎么办?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要不要背诵?为什么也要读二流的书?

7
《书读完了》
金克木 著
黄德海 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金克木很有学问,思想又很接地气,文字颇有趣味。他主张读不对自己胃口之作,“我们往往翻开一本书后,一看句句都是自己心中要说的话,于是非常痛快,佩服,很高兴地看下去,以为这是正对自己胃口的好书。结果却往往是一无所得,既有进步也很少;因为书中意见,自己既在读书之前便有,那么读了之后,自然也不过是更坚信或更丰富而已。惟有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可以使自己瞿然一惊,然后以敌人的态度去观察这本书的意见。结果若是自己被人折服,自然是自己原有的见解不对,从此便更进一步;若自己攻破了书中的理论,也就是自己受到了一次论敌的冲锋,无形中也加强了自己的力量。”

8
《阅读的艺术》
戴蒙·扬 著
张毛毛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澳大利亚作家、哲学家戴蒙·扬探讨了何为阅读、为何阅读、如何阅读。戴蒙的阅读充满激情和惊奇,从海德格尔到海因莱因,从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超级英雄到思辨的实在主义,带读者走进那些伟大的读者的内心——博尔赫斯、柏拉图、伍尔夫——在这些杰出作家和读者的陪伴、指引下,我们将学会如何成为理想的读者,让阅读真正自由、有益,充满乐趣,并拓展生命的边界。

9
《小说课》
毕飞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此书辑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虽然毕飞宇是大学教授,但是他是写作者出身,并非学院派,所以讲起文学来,没有太多的理论叠加,而是比较通俗。一位朋友看了毕飞宇的专栏文章,特地给他打电话问:你把别人的小说分析得那么仔细,虽然听上去蛮有道理,但是,你怎么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你确定作者这样写就一定是这样想的么?毕飞宇在讲课时说:“我不确定。作者是怎么想的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关心作者,我只是阅读文本。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补充说,——我也是写小说的,每年都有许多论文在研究我的作品,如果那些论文只是证明‘毕飞宇这么写是因为毕飞宇确实就是这么想的’,那么,文学研究这件事就该移交到刑警大队,警察可以通过审讯作者来替代文学批评……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

10
《如何去读一本书》
弗吉尼亚·伍尔芙 著
吴瑛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读书随笔集,书中畅谈了阅读的方法、心得和感想,表达了对诸多作家和作品的见解。伍尔芙很感性,读书随笔写得相当随意,抒情的笔调,探寻的口吻,很少下判断,甚至大部分文字看似模棱两可。不过,看似散漫的文字,里面却是很真诚的独立见解。独立性才是一个读者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品质”,她说,“如果把那些身穿厚皮毛长袍的权威人士请进我们的图书馆,让他们指点我们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再为我们所读的书做出价值评价,这无疑是对自由精神的摧毁,也就掐断了精神圣殿的生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法规和惯例束缚着——而在读书方面,我们不用遵照任何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