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震云作品研讨会:梁鸿-孤独需要语境化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6月03日 15:30  新浪读书
梁鸿:这个孤独需要语境化
梁鸿:这个孤独需要语境化

  6月2日,刘震云酝酿三年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作品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与会的评论家高度评价这部作品。会议由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李敬泽主持。

  梁鸿:这本书的腰封上说这本书是中国的千年孤独,这个孤独需要语境化。我们说的现代名词有时是词不达义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的孤独,他是有自己的生存体验的,刘震云写的是中国的孤独,这群人的文化存在空间是被忽略倒的,他揭示的是乡村的生存状态,用细节来推进,用血肉的写法来写,这样的作家必须熟悉乡村的生活方式。如果把孤独抬得过高,就失去了语境。

  陈晓明说这本小说写了乡村的流浪汉,我想中国农民大部分都是小贩生活,他们只在农忙时节返乡。小说中没有麦浪和土地,但读后有空间感,非常广阔,有巨大的乡土的、有中国经验的大地感觉。是否真的是流浪,寻找精神的乡土中国人的形象?

  我想回到比较实在的地方,刘震云的小说都是从故乡为主题来写的,从1992年刘震云就说故乡在他脑中的印象是黑压压的杂乱。即使他说对故事的拒绝多于接受,但中国作家还是喜欢建构自己的村庄的,比如莫言、王安忆等,故事的整体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观念。刘震云的小说在进入故乡人物时,他就是故乡的一份子,他对乡村有最真实的情感,书中的人物虽然卑微,但生活的困苦不是压倒性的。刘震云写出了我们忽略掉的、被文化史湮没掉的历史发掘出来了。

  作者没有对故乡的人们进行启萌,却是在找心,在找心的过程中,乡村事件都具有了另外的诗意。这些事破了文学史的框架,当我们再去看闰土的时候,看到他的麻木,看到他与作者鲁迅的无法交流,就看出来鲁迅对乡村的视角并不是刘震云这样平社乡村。《一腔废话》是肯定式的写作,肯定的是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刘震云的写作立场从虚无主义走到了扎实的回归。故乡已不是他早年的纷乱,而是与故乡的所有人分享一个空间。

  很多人提到了这部小说的不可沟通,但我读到了温暖,他并非绝对的悲凉,他的寻找是丰富的、执着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是荒凉的,但我们依然在试图寻找爱和朋友。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小说不是存在主义的状态,而是从生活出发,来揭示生活,这是希望的、温暖的写作。

  在叙述方法上,这是本土化的、内化的写作,有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的白话式的、戏文的写法,这奠定了叙述基础,但小说的写作是延宕的,没有意义的。他写的就是寻找的过程,这是空间的存在,不是线性的历史的存在,而是空间的立体的存在,空间感大于时间的流逝感。这样的孤独是空间中的混沌的、复杂的、原生态的叙述,这不是西方的前后呼应的叙述,而只是横截面。这才有了永恒的感觉,有了久远的时空感。

(编辑:陈辉)

   相关专题:刘震云作品《一句顶一万句》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小说官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