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频道 > 作家在线 > 主题 > 正文
 
阎崇年聊天实录:能上《百家讲坛》很高兴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15:23 新浪读书
 
阎崇年聊天实录:能上《百家讲坛》很高兴
阎崇年把自己在《百家讲坛》开课比做农民种地

  主持人:您之前出过《正说清朝十二帝》,就是今天您带来的这本书,阎老师,这本书有很大影响力,可能很多网友都阅读过这本书,看了阎老师加了很多纸条,阎老师说在每次再版的过程中都要不断进行修订——这是严格的学术著作才会采用这种方法,不断进行修订。您这个书也是出在中华书局出版,稍微有一点出版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华书局是一个非常专业类的出版社,我看到其它《百家讲坛》的老师书往往出在文艺类出版社,是不是表明您的讲稿和他们的讲稿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呢?

  阎崇年:其他老师的讲稿我没有仔细看。

  主持人:您没有仔细看过。

  阎崇年:所以我没法发言。一本书和一个人一样,就是要不断完善,比如您也好,我也好,今天决定做一件事情,明天决定做这个事不太妥当做一个修正,或者是应该做什么事今天没做,明天把它做了,一本书也是这样,写出来之后发现某些地方有欠缺,某些地方应该补充,所以每印一次都做一次小的修订,最近做了一次大的修订,叫《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版,这个礼拜就印出来了,印了就送你,做了比较大的修订。

  主持人:是那个吗?

  阎崇年:不是,比如我讲完之后,有几个重要材料,热心读者告诉我一些重要材料。

  主持人:就补进去了?

  阎崇年:对。比如珍妃娘家的一个后人家里保存他们的家谱,还有一些材料,我就做了一些补充,类似这样。

  主持人:刚才我也劝阎老师在新浪开博客,阎老师基本同意了。

  阎崇年:我正在想。

  主持人:所以很多网友都感到很高兴,比如有家谱给您的话,就可以在博客上给您留言,告诉你我有这样一个家谱,这样您和更广大读者有一个交流的平台。您这本《明亡清兴六十年》也是放在中华书局出版社的,全是学术类出版社。您说您没有看过易中天纪连海另外几位老师的书?

  阎崇年:我没看过。

    阎崇年老师认为《百家讲坛》学者们的说史风格各有所长

  主持人:您听过他们的讲座吗?

  阎崇年:有时打开看一会儿,没有全看,偶尔看一下。

  主持人:怎么评价他们两个人讲史风格?

  阎崇年:我想起孔子一句话,《论语·述尔》讲了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之而从之,其不善之而改之”,我就是这个态度。我看哪里挺好,我自己做得不够,我就向他们学习。这个地方我应该注意,仅此而已。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在《百家讲坛》,您是靠《百家讲坛》出书有销量的,也是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易中天老师也是这样子。应该说在所有的《百家讲坛》的讲课的老师里面,易老师应该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他的书也是卖得最好的。他的这种讲史风格是非常通俗易懂,大量融入现代词汇的一种讲史风格。我就举了一个例子,抄了一段,也是易老师的原文:“孙策就是孙帅哥,周瑜就是周帅哥,帅哥总是招美女爱,而帅哥也是喜欢美女,周瑜怎么妒忌别人到吐血?我们妒忌他还差不多,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您认为这是正说还是戏说,作为学者您如何评价这个问题。

  阎崇年:这个问题最好问问易老师,看他怎么回答。

  主持人:作为历史学的学者,您对这种说史风格有什么您的看法?

  阎崇年: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这么多年形成我自己的治学语言的习惯。因为我整天接触的都是第一手的材料,比如档案、原始记录、清朝实录、满文的档案,还有其它文史记载。因为搞历史需要第一手材料,不是第二手材料,第二手材料经常有问题。天天看的都是第一手材料,全是文言文,因为清代没有白话文,这样写文章就有了一个习惯,你引入的文章是文言文,底下写的白话文就是两码劲了,基本上是要文气相通,久而久之写文章就成为一种风格,跟史录能够一脉相承。说话因为经常这么些,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也这么说。举一个例子,比如我说“清太祖起兵之前,女真各部……”,可以有几种表述方式,“他们之间矛盾很多,今天我打你,明天我掐你……”这样说。但是书里是这样说,“各部纷争,战乱不已,强凌弱,众暴寡”,语言很精炼,这样说大家也觉得很有意思,我就尽量用这种半书面语言,半口语来讲的。这样文字上也尽量简练一些,节省大家的时间。但这是我的语言风格和写文章的行文风格,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

  主持人:所以您的讲稿跟易老师的讲稿有区别。

  阎崇年:个人有个人的风格。

  主持人:刚才您说您尽量使用书面语,这会导致一个问题,易老师的方式可能会离我们的观众、读者更近,而您的方式可能是要求我们观众有更好的文化准备、知识准备。

  阎崇年:现在是这样,不可低估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程度和文化修养。现在可以基本上说高中程度普及了,到高中的时候都学过大量的古文,比如刚才我说的话“强凌弱,众暴寡”,读过中学的人都懂。这样一种表述方式可能有些人也喜欢,不喜欢那么罗嗦。“强凌弱,众暴寡”是六个字,不然说“力量大的掐力量小的,力量小的受力量大的人欺负”,就需要很多字来表述。

   现在的历史研究与写《史记》时的背景不同了

  网友(网名“陕西一条龙”):万历并不是什么都不管,像明朝三大战役的奏章都及时得到批复。

  阎崇年:历史都可以拿出一个例子来否定所有,并不是说20年不上朝就是一天都不上朝,是总的一个特点。

  主持人:大方向是那样,但是小方向上可能会有一个特例,个案在里头。

  阎崇年:比如我说的“不批”,其实他儿子钱不够花跟他要钱,他当天就批了。重要大事情不批,事情不能绝对化,为了把事情简化一点,用了六个“不”,有时不能说得很具体,很具体就很罗嗦了,说“万历皇帝基本不上朝,个别情况也上朝……”这就没法干了。

  主持人:有的网友也提到他非常喜欢《史记》这部历史作品,觉得写的不是流水帐,更像一部生动的鲜活的散文,并且有强烈的个人观点,您是这么认为的吗?

  阎崇年:因为《史记》这部书已经有定论了,史学界、文学界、哲学界都很推崇这部著作。这也算是史学的一部经典性的著作。但是我们要注意时代不同,再早叫“六经皆史”,《六经》都是历史。现在说哲学也是历史,文学也是历史,现在就不可以了。后来有话叫文史不分家,主要是在古代来说,科学分工越来越细。我们今天分工跟司马迁那时候完全不一样,有很大区别。我们今天史学的研究就更加规范了,特别是近代以来,受了自然科学的影响,历史学就越来越规范了,这样历史学的专著也好,学术著作也好,从资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逻辑的分析,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司马迁当时不一样。

  主持人:完全不一样了。

  阎崇年:对,如果用司马迁的笔法写现在,大概会引起很大争议。时代不同。

  主持人:我看到一个网友的问题很有意思。

  网友:既然真正的研究历史也是有个人性,也是从个人的一种理解和观点出发的,如果说重写历史就是像戏说这样子,也是这样的,它们俩是不是只是说个人性的程度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阎崇年:两回事,我觉得是两回事。比如对历史的研究,对努尔哈赤的看法,张三可能有看法,李四可能有看法,但是有一条,一定要基于基本的事实再进行自己的看法,加以区别。如果基本事实不承认了,自己凭空漫谈自己的看法,就违反了历史学研究最基本的准则了。

   史学家重要的品质一是诚、二是敬

  主持人:阎老师,我们交流很久了,时间马上到了。您觉得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阎崇年:最重要的品质第一是诚,真诚的诚,对历史必须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尽量按照历史原貌,尽量少搀杂个人一些偏见,公正、真实一点点把历史转递下去,第一是诚。

  第二是敬。对历史的经验要敬,对那些教训也要敬。因为经验不是一个人的,比如我说康熙的贡献,不是康熙个人有的,是康熙那个时代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贡献,反击沙俄的侵略,不是他一个人,是各族人民的贡献。教训也要敬,那个教训是千百万人流血牺牲得出的教训,我们更应该珍惜,要敬。所以,我个人觉得对待历史基本的态度,第一是要诚。第二是要敬。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品质。

  主持人:您这部书是《百家讲坛》讲稿的上部是吧?

  阎崇年:大约是48讲,这是前24讲。为什么先出呀?有些读者着急,说我们可以一面对照书稿、讲稿,一面听,这样就更好一点。所以,先把前24讲先出来了。

  主持人:后边的什么时候出?

  阎崇年:后边的大概今年底、明年初。

  主持人:也很快了。我现在就问今天访谈的最后一个问题了,阎老师,您刚才在下面跟我们聊天的时候一直在说,您追求的是一种安静的生活,是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状态,实际上是《百家讲坛》把您推向了公众面前,也是借助电视这样一个媒体平台,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平台的?您对这样一个学者的带有明星式的生活状态是怎么看的?

  阎崇年:我是这样的,第一,很高兴。因为我有机会跟广大观众和读者接触,电话、信件、网上,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沟通,我很高兴,我的视野、心境更宽了,更开阔了。特别是我学的知识能跟大家沟通,得到大家的了解,甚至于过多的赞扬,我觉得很高兴,这是一面。

  另一方面,我想像农民种地一样,收获完了以后就不能停了,我把小麦收获完了就吃不行,还得赶紧再耕耘、播种,再收获,一茬一茬来。《正说清朝十二帝》也好,《明亡清兴六十年》也好,算两次收获,春天收获小麦,秋天收获水稻,完了怎么样?完了赶紧再耕耘、播种,等明天再收获,不停地耕耘,不停地收获。我下一步就是赶紧再耕耘,争取再有新的小麦、新的水稻来供大家享受。

  主持人:谢谢阎老师,谢谢各位网友关注我们今天的聊天,也谢谢阎老师关注新浪读书频道的名人堂,阎老师再见!

  阎崇年:再见!

  主持人:再见!

(编辑 整理  小题)

[上一页] [1] [2] [3] [4]

相关连载:

                     

         正说清朝十二帝              明亡清兴六十年

更多阎崇年作品>>>


新读书工具,新读书体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阎崇年新作《明亡清兴六十年》多元化说历史 2006-09-04 10:41:49
“明亡清兴”坚持正说 阎崇年拒绝评价易中天 2006-09-04 10:10:38
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签售新书 读者现场挑刺 2006-09-04 09:47:18
阎崇年9月再出山 当年“口吐白沫”一炮而红 2006-08-24 11:25:20
阎崇年重出江湖讲清史 新作《百家讲坛》播出 2006-08-23 10:37:01
阎崇年不让易中天“独美” 2006-08-23 07:38:28
清史专家阎崇年九月将复出 2006-08-23 02:05:03
阎崇年暑期揭秘袁崇焕 2006-05-29 14:02:13
阎崇年没写过元代 《正说元明清帝王》是伪书 2006-05-22 10:07:26
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怒斥伪书“太猖狂” 2006-05-21 14:24:50
对话阎崇年:敬畏历史 与时俱进 2006-05-18 16:55:19
历史学者阎崇年、向斯:为同一个女人负责 2006-04-12 10:32:10
2005年度文化人物评选:阎崇年 2005-11-14 21:45:52
清史学家阎崇年谈《正说清朝十二帝》 2005-08-01 15:52:06
 

新浪网读书频道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62675519、6267551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