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伊始的争议:在伦敦地铁爆炸案的阴影下

随着《V字仇杀队》这部电影在央视六套首次播出,这部电影又引发了人们的讨论:有人将戴着面具的主人公V视作英雄,有人将其斥为恐怖分子。事实上,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初就面临争议:

影片原本定于2005年11月上映,但由于2005年7月7日发生了惨绝人寰的、造成56人死亡的伦敦地铁爆炸案,而被迫延迟到2006年春天上映。因为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如用地铁运载炸药、以摧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容易让观众联想起恐怖袭击事件。

那么,这部影片讲的,到底是为自由而反抗,还是恐怖主义行动?不妨再次梳理影片的情节:

影片中,英国成为了一个处在集权统治下的国家,元首苏特勒用谎言、监视、秘密警察控制着人民。有一天,一个戴着面具、名叫V的怪人突然出现。V袭击了国家电视台,鼓励人们起来反抗。

V也展开了他的复仇计划,多人被他暗杀。善于质疑的警察芬奇在对暗杀的调查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个被掩埋的巨大阴谋:原来,多年前,元首苏特勒在还没有上台时,组织了一次生物试验,以活人为牺牲品,试制出了一种致命病毒。 [详细]

元首的罪恶:制造恐惧之感以剥夺理性

为了制造人群恐慌、从而趁机攫取权力,苏特勒派人将这些病毒投放到了一所小学、一所水厂和一个地铁站,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死亡。如他所愿,巨大的恐慌造成了人们对强权的依赖,苏特勒成功地改变了选举走向,当选为了国家的元首。同时苏特勒团伙控制的医药公司也赚取了大量财富。

上台后,残酷地镇压抗议者、迫害同性恋者、穆斯林等“少数人”、监视监听人们、用虚假的电视节目欺骗人们。人们失去了自由,生活在恐惧之中。

而前来复仇的V,实际上就是当年那场生物试验中的幸存者。V将生物实验的执行者们悉数杀掉,并杀掉了元首苏特勒和秘密警察头目。而被他所营救的女孩伊芙,也摆脱了对死亡威胁的恐惧,而起身反抗。

这个元首苏特勒,明显影射了希特勒。他利用了人们的情感:他煽动起一种类似宗教的狂热,让他自己成为代表了上帝的偶像和审判者;他也像恐怖分子那样制造出人们心中的恐惧。他投放病毒,引起数十万人的死亡,目的不过是使得人们在恐惧之中选择一个可以依赖的强权者。情感,无论是狂热的情感,还是恐惧的情感,都会妨害人们的正常思考,损害了人们的理性。[详细]

V也是魔鬼:仇恨之中僭越的审判

而V,实际上也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和情感色彩的人。他最大的情感色彩就是仇恨。他毫不留情地杀害了那些迫害过他的人,他甚至对警卫也毫不留情。他是基督山伯爵的崇拜者,他像基督山伯爵一样,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复仇。他无法控制住仇恨的烈焰,而这烈焰足以将他自己和旧世界焚毁。

V的仇恨,仍然是可能妨害理智的情感。他的仇恨,可以摧毁旧世界,却对于建立新世界毫无裨益。魔鬼一样的旧世界,实际也将他变成了魔鬼:他在用一种非常暴力、独断的方式做审判、杀戮——有些人罪不至死。他明白,这种东西是由他所承受的黑暗所激发,也是黑暗世界的一部分,不应该带到一个未来的光明世界中去。于是他选择了像鲁迅说的那样,肩起黑暗的闸门,放别人到光明的地方去,自己则和他的黑暗的对手们同归于尽、一起湮灭。

因而V是一个必死的角色,电影中,他的结局正是悲壮的灭亡。伊芙用装着他尸体的列车,炸毁了议会大厦,他为光明世界做了“炮灰”。

而V他的暴力行动最大的功绩,就是奠定了和平抗议的基础——他清除了元首和秘密警察头目,让广场上的人们免遭杀戮。有人将这场爆炸与恐怖事件相联系,不过电影刻意淡化了爆炸的暴力色彩:爆炸后绚烂美丽的烟花在夜空闪耀,走上街头的人们一齐仰望,憧憬美好的未来。可以说让爆炸只具有了象征意义,只成为一场鼓舞人心的狂欢。损失了一座建筑,却让人们拥有了希望。[详细]

V的争议性师承:1605年天主教徒的火药阴谋

谈到V,就不能不谈到盖伊·福克斯,以及他参与的1605年火药阴谋。在那场阴谋中,一群亡命的英格兰天主教极端分子,试图炸掉英国国会大厦,以杀害正在其中进行国会开幕典礼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家人、及大部分的新教贵族。他们在国会大厦的地下室内,装满了36桶(约2.5吨)火药。

这场惊天阴谋,最终因为被人发现而流产,盖伊·福克斯也被处死。每年的11月5日,英国人以大篝火之夜来庆祝阴谋被粉碎。(火药阴谋如此著名,以致于09年上映的著名的英国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都要“效仿”出这一情节:犯罪分子试图在国会大厦的污水道里,用遥控器触发氰化物,毒死正在开会的国会议员)。

盖伊·福克斯的火药阴谋,与天主教和英国国教的教派之争有关,他们的主要诉求是提高天主教地位。他们试图杀死国王,扶植倾向于天主教的国王。他的行为与寻求正义和自由无关,可算是一次野心家的阴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恐怖主义行动:2004年11月,联合国秘书长的一份报告形容了恐怖主义是“意图向平民或非战斗人民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以达到恫赫人民或胁迫政府实行或取消某些行动”,在不惜牺牲无辜的平民或非战斗人民的生命,以实现自身目的这一点上,“火药阴谋”是符合恐怖主义特征的。[详细]

翻案文章:暴力能否带来公平、正义和自由

而《V字仇杀队》对盖伊·福克斯采取的一种褒扬的态度,如台词中所说,“400年后,思想仍可改变世界”、“四百多年以前,一位伟大的公民打算将11月5日,永远刻入我们的记忆中,他希望以此提醒世界公平、正义和自由”。福克斯某种程度上,被视作V的前辈和领路者。即使不算是给火药阴谋翻案,也是一次对其的重大改写。这种改写,无疑成了这部电影广受诟病之处。

牺牲无辜者,只是为了实现自利的、甚至偏执的诉求,这样的火药阴谋带不来公平、正义和自由。就像2005年7月7日发生的伦敦地铁爆炸案,“欧洲圣战组织”为了报复英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让56名无辜者遇难,同样与公平正义无关。

这就回到那道经典的伦理题,一个镇上有两条铁路:一条废弃多年,一个孩子在上面玩耍;一条正在使用,五个调皮的孩子不顾警告在上面玩耍。如果你是扳道工,你会选择让列车碾向谁?是那个无辜的孩子,还是那五个调皮的孩子?尽管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公正不应该牺牲无辜者,强加到别人身上的“牺牲”与谋杀无异。正如坚持非暴力的甘地说的那句话:“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标的不纯洁。”

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英国拥有古典自由和立宪政体,恰恰在于它固执地走在与“火药阴谋案”相反的道路上。这部电影替福克斯翻案,不过是为了取悦这个世界的相对主义激情。也因此,如上文所述,V必须死亡,因为他以暴力攫取审判者的地位,他的仇恨妨害了理智。在公平、正义和自由的新世界的建立过程中,他没有位置。他的仇恨被罪恶的旧世界塑造,他也只能随着罪恶的旧世界一起消亡。 [详细]

小结:打动你头脑和心灵的V

当浪漫主义的激情消褪,唯有以理性构建起新的世界,虽然无趣,但却是事实。

一个吟诵着莎士比亚、效仿着基督山伯爵的、浪漫的、无所不能的V,只能随旧世界消亡。

而伊芙的父母、勇敢地讽刺元首的电视台的戈登、追求真相的警官芬奇、以及不屈服的同性恋女子……,这些人,共同构成了国家的基石。

这部电影近期在央视六套播出,再次让我们注意它。一些台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人民不应该害怕他们政府,政府应该害怕它的人民”“艺术家用谎言道出真相,政客用谎言掩盖真相”。还有V在电视台上的大段的演讲,让人印象深刻。

一部引发争议的作品。也许,我们无法解决争议,但仍可以去感受它、理解它、思考它。

电影的美好,用文字无法详述。对它的思考,一篇小文也无法概括。 [详细]

(文/董乐)

你认为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