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导语: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然而近年来,端午节却显得冷冷清清,在现代国人的生活中遭到了淡化和遗忘。直到韩国向联合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国人才觉醒并意识到“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传统节日从我们生活中消失”。既然认识到保卫的价值,就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要破除传统节日目前处境的尴尬,不再让“吃”成为过节的惟一永恒主题,不再陷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怪圈。如何从节日传承与创新中感受文化的自信与共享,在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归还传统节日的亲情与宁静,比申遗更为重要。传统节日大有演绎成消费节日、沦为商家谋利之机时,人们不禁要问,端午节究竟是谁的端午节?……【我来说两句

  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与演变,端午节早已在古人祛疫辟邪的做法上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事实上,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论在国内一直都没有停息过。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在学术界各家也是众说纷纭。有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说法,在江浙一带,还有说是纪念伍子胥的,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纪念孝女曹娥等等。其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详细]

  端午节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详细]

  端午节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详细]

  端午节源于龙图腾崇拜?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详细]

  端午节虽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经逐渐地融入各个邻近国家的文化中,已经具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和特点。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早就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端午祭,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节向联合国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批准。而且,申报材料中的第一句话就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韩国端午祭神成功的消息传出以后,国内舆论一片哗然,端午节被“抢注”,端午节被人“端”走!等等评论,一时间成为抢眼的话题。那么,源于中国的端午为什么在邻国开花结果?韩国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有何不同?

韩国端午申遗刺激国人
韩国端午申遗刺激国人

2005年11月,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非遗,这对中国国民来说是个不小的刺激。文化部一位领导焦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事后,江清和承认,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详细]

中国三省四地联合打包申遗端午
中国三省四地联合打包申遗端午

2008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报表和相关材料,为端午节申请世界非遗。申遗共有4部分组成: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申报材料由三省四地联合打包完成。[详细]

张颐武:端午节中国与亚洲人民共同拥有
张颐武:端午节中国与亚洲人民共同拥有

端午节是中国与亚洲人民共同拥有的,是全亚洲人民共同的创造和财富,得到全世界认可对亚洲文化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应有大国心态,更宽容、客观,因为这不是一场竞争,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人类遗产申请成功很光荣,但这也是一份责任,意味着申请成功的国家必须担负起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个人类共同遗产的责任。[详细]

  韩国怎么过端午节?

  韩国人将端午称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过去韩国人都会在端午节当天摆上散发着艾草和糯米香味的艾子糕,用菖蒲汤洗头求吉利,喝菖蒲水以辟邪。人们还会穿着传统服装参加祭祀、演出和运动会,观看荡秋千和摔跤比赛。随着社会发展,过去在韩国许多地区都保持的端午习俗,现在已经少有人能记得并传承了,尤其是在首尔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有些家庭还会保留过端午节的习惯,但因为城市生活条件限制,已不再有运动会和摔跤比赛,人们只是象征性地在桌上摆出艾子糕等食品,做一个简单的祭祀台,以示庆祝。[详细]

  中韩端午节的区别

  端午节和端午祭有很大的区别,端午祭从酿制神酒开始,民族活动包括竞赛、歌谣、拔河、创作比赛、射箭等等,大多都是民间的娱乐活动,而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族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它的用意是去驱毒辟邪,这是两国端午的文化差异。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于,咱们的端午节几乎是全民共庆的一个节日,中国56个民族中有36个民族是过端午节的,而在韩国其实除了江陵之外的其他地区,对端午祭,其实很多韩国人已经不是很清楚了。
[详细]

翻拍四大名著被喊“cut”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端午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渗透着丰厚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我们该如何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如何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假如我们能够像韩国一样重视端午节,在全国各地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别人还会喧宾夺主并谋取端午节的“永久庆祝权”吗?对自己的传统节日缺乏必要的尊重,致使传统节日式微且地位每况愈下,值得我们反省和自责。

王达三:申遗并非复活端午节传统的关键
王达三:申遗并非复活端午节传统的关键

我们遗失与割裂自家传统太久了,所以对其产生了疏离感。虽然我们现在从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传统的价值,但往往还不知该从何下手予以重建和复兴。比如说,所谓“遗产”,本是“死亡”或“濒危”的东西,本是让人凭吊感叹、同情怜悯的东西,但我们却为了端午节、春节乃至汉字和《周易》等等的申遗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与其说是传统正在复活,毋宁说是凸显出传统在现代社会的没落状态。[详细]

马龙生:端午“申遗”的欢欣与担心
马龙生:端午“申遗”的欢欣与担心

即便“申遗”之后,笔者还有一种担心,那就是把申遗当作功利之举———抢救保护的兴趣远不如开发利用的兴趣高,其文化载体纯被当作吸引客源、发财致富的金字招牌。与其申遗成功,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成了变味的“摇钱树”?却没有在普通百姓心里扎下根,那这样的“遗”不“申”也罢。[详细]

冯骥才:把申遗变成“审遗”
冯骥才:把申遗变成“审遗”

作为文化部非遗专家部主任,冯骥才觉得许多地方对国宝的态度“问题很大”,“很多地方申遗时很积极,但是评上后就没人管了”。因此他特别提出“把申遗变成"审遗"”:“我们要有文化自觉,对于非遗要设立红黄牌制度,以便监督非遗项目设立后的后续执行情况和项目发展情况。”[详细]

  从端午节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国人觉醒并意识到“不应该眼睁睁看着传统节日从我们生活中消失”,是一种难得的进步。既然认识到保卫的价值,就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要破除传统节日目前处境的尴尬,不再让“吃”成为过节的惟一永恒主题,不再陷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怪圈。
  因此,对于像端午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恐怕不是单纯的争论和呼吁,而是真正的传承传统,做到“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 [详细]

  莫让端午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端午节之所以被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保留下来,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际生活的价值。可是,当你看到这则报道,肯定会震惊!一所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小学生不知屈原是谁,而50%的中学生也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
  可以说,端午文化正在悄然遗失,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只剩下吃粽子,中国的端午节等民俗文化已遭遇严重的集体失忆症。我们在批判和指责别人的时候,很少有人反思过我们自己在对古老节日文化和历史习俗的传承上的缺失。[ 详细]

翻拍四大名著被喊“cut”

  传统端午节的“节味儿”正走在边缘化的尴尬处境,许多年轻人对端午节的认可度愈来愈低,除了期盼放假,对于其他的传统习俗则是漠不关心。超市商场里,各种包装精美、口味各异的粽子已经摆上了显眼的位置,精明的商家让市民们“嗅”到了节日的气氛。然而节日的气息仅限于此,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已经很少有年轻人会亲手包粽子了,端午节的许多传统习俗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

端午“节味儿”只剩商业气息
端午“节味儿”只剩商业气息

6月23日正值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本市的超市商场里,各种包装精美、口味各异的粽子已经摆上了显眼的位置,精明的商家让市民们 “嗅”到了节日的气氛。然而节日的气息仅限于此,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已经很少有年轻人会亲手包粽子了,端午节的许多传统习俗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详细]

1880的天价粽子让传统变得“奢侈”
1880的天价粽子让传统变得“奢侈”

1880元,是北京御茶膳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御茶膳房公司”)“天圆篮”端午粽子礼篮在其官方网站的售价。虽然号称粽子礼篮,但1880元的价格卖的显然不仅仅是粽子。该礼篮包括6种口味24个粽子、五福饼1盒、茶宝1个、盖碗1个、竹筒茶1个、800毫升20°的古越龙山十年陈酿一套,外加红色香包配饰1个。[详细]

"申遗"是文化保护还是商业逐利

饮食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申报主体的厂家或商家要保证传承人和秘方的延续,不能将其视为私人财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详细]

  百姓声音:端午节不等于粽子节

  说起端午节,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吃粽子,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所有的传统节日似乎都离不开吃,中秋吃月饼,除夕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商家也不失时机,恨不能使尽所有招术,变着花样促销,恨不得把消费者的钱包全给掏空,甚至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买粽子不是品味道,却是在比较它的包装,这便使得有钱的人享受节日。
  没钱的人奢望节日,一样的粽子进入人们口中,品出的滋味却是百般。相反,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系列洋节却在引领节日潮流。其实,象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绝不仅仅是吃粽子,划龙舟![详细]

  专家观点:端午还节于民比申遗更重要

  端午节为何要申遗?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前几天在新落成的秭归屈原祠接受采访时说,申遗就是要把古老传统的端午节还给老百姓,让老百姓从中享受尊严和幸福。南宋思想家朱熹曾说: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要让老百姓从传统节日中享受到尊严与幸福,申遗不是必要的选择。,如何让公众从节日传承与创新中感受到文化的自信与共享,在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归还传统节日的亲情与宁静,或许更为重要。[详细]

  近日,性社会学博士方刚的博文“支持将端午节正式命名为同志情人节”引发广泛争议。事件的起因是一位叫喜力的新浪网友,6月12日发表微博称:屈原之死是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而不是一个愚民洗脑的爱国主义教材。”14日,再发微博建议将端午节作为“同志情人节”。这篇博文随即被性学家方刚转发,并发表博文公开支持。

事件:性学家支持端午节命名“同志情人节”
事件:性学家支持端午节命名“同志情人节”

事件的起因是一位叫喜力(微博)的新浪网友,6月12日发表微博称:“1944年,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发表论文,指出屈原是同性恋者,当时遭到学界围攻。朱自清请楚辞专家闻一多主持公道,闻一多给了孙次舟四个字:“完全正确”。孙次舟指出,由于楚怀王移情别恋,屈原愤而投江。屈原之死是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而不是一个愚民洗脑的爱国主义教材。”[详细]

热议:屈原形象坍塌令人崩溃
热议:屈原形象坍塌令人崩溃

性学家方刚博文“支持端午节命名‘同志情人节’”引发网友的热议,网友南坤跃直呼:“屈原形象坍塌令我崩溃”该网友表示:如果他所言(屈原为情自杀)是实,我们对屈原的歌颂就显得特别搞笑。或许,对同性恋者来说这可能是“福音”;而对保有传统价值观念的人来说,则是偶像的倒塌,是幻灭,是致命的打击。[详细]

  史考:孙次舟最早提出屈原同性恋说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就曾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恋者身份,引起当时文坛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孙次舟随后又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详细]

  驳斥:同性恋说是对中国文化的玷污

我认为,屈原同性恋说不但是对屈原的污辱,更是对楚文化的玷污,是对中国文化的玷污,更是对中华民族的侮辱。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屈原之所以如此忠于楚国,根本原因是他是楚王的后代,代表着统治阶级的一员;二是屈原之所以为官,并非文学的作用;三是屈原忠于楚怀王,根本原因是对楚国的长远发展考虑;四是屈原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章中许多都是体现男女性爱甚至人神爱和人鬼恋的。[ 详细]

翻拍四大名著被喊“cut”
谁的端午节?
屈原的
伍子胥的
曹娥的
中国的
韩国的
世界的
为了申遗的
传统文化的
商家的
百姓的
同性恋的
其他
你会参与哪些传统习俗?
包粽子
划龙舟
戴香囊
喝雄黄酒
悬艾叶菖蒲
其他
都参与
都不参与
你觉得现在的端午节是节日还是假日?
假日
节日
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