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于美国当地时间27日在家中逝世,享年91岁。《麦田》以出身美国中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的口吻,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点击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孙仲旭说:“一读之下,竟与书里的主人公霍尔顿有息息相通之感,他的愤怒就是我的愤怒,他的迷惘正是我的迷惘,他的欢乐也是我的欢乐。此后,我把这本书视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感情很深。”
止庵说:“提起塞林格,首先是他的写和不写。我们看到了,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只有四本书,其中有两部是中篇,一本是短篇集。大家是有疑惑的。他是江郎才尽不写了,还是存稿不发?塞林格去世之后,这个疑问就会被解开。”
雷达称:“关注青少年心灵成长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影响了我们这一整代人——毋庸置疑,还将影响更多代的人,尤其是十六碎至二十岁之间的年轻人——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文坛,当代一批先锋作家就深受其用。”
陈晓明说:“现在的青年读者越来越成熟,日益具备自己的分辨力,迟早会与社会构成一种正面积极的联系。将《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来领略即可,对阅读经验造成冲击,但不值得仿效里面主人公霍尔顿与社会疏离的所作所为。”
“他并非‘垮掉的一代',也并非叛逆,只是天生的不适应现实世界,是天性使然。”在苗炜心中,霍尔顿只是一个拒绝成人世界的年轻人,不愿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对现实世界抱着一种怀疑、逃避的态度,宁肯与这个世界对峙、隔阂。
张颐武说:“这本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后,在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人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并不是说我们在80年代才读到这本书。这本书在60年代就我国翻译出版了,经历了60、70年代的积累,到了80年代有了集中的共鸣和爆发。
苏童表示:“《麦田里的守望者》阐述了青少年的成长,如果给这他归类的话,塞林格是‘成长小说’类型的大师。”苏童表示,塞林格并非停止了写作,而是选择了找经纪人要回即将出版的作品和直接销毁了方式避免了作品的出版。
我在出版社做文学编辑时,天天和各类作家打交道,作家们都是极具个性的人,说起话来谁也不服,但有一个作家例外,凡一提及大名或作品马上换一副崇拜的样子,这个人就是美国当代作家J·D·塞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