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平《情商中国》北大百年讲堂新书发布 更多>>

载入中...

《情商中国》试读

公平影响人心

1.公平

人对公平的敏感和关切,说到底是对自己所付出的最终结果的关切,即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人有动物性的一面。动物皆有领地意识,凡有他者侵入它的领地,它会发起攻击。人亦如此。在公共汽车上,聪明人懂得适当保持与他人的间距。因为其他人都需要有自我舒张的空间,如这空间招致外力的挤压和侵入,将令他紧张、不快,催生强烈的反弹,摩擦和冲突由此而成。为什么公共汽车上乘客极易吵架呢?就是不同人的自我舒张空间交叉、重叠、冲突所致。

人的自私和动物毕竟不同。人是能以理智的方式争取和保护他的既得。即与他的付出相匹配的回报、大致相等的回报。

前两年有部搞笑的国产电影《夜店》。徐铮饰演一个叫何三水的彩迷,他在一家便利店买彩票,而老板娘不小心打错了他精心挑选的号码,令他痛失三等奖,一共九千五百块钱。他愤然不平,找老板娘理论,要求赔偿,遭到拒绝,并被羞辱。于是等了个机会,他决定抢劫便利店。不过盗亦有道,他自己立了个规矩只拿九千五百块,在他看来,这绝对公平,他只是拿回本应属于他的钱而已。

这个故事极其有趣,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公平因素都展示出来了。

其一,公平的道理在于:该他所得,从原则上讲,少一分也是少;不该他所得,多一分也是多。英国近代功利主义思想家穆勒也有此观点:“人公认每人得到他应得的东西为公道;也认为每人得到他不应得的福利或遭受不应得的祸害为不公道。”

其二,当失去公平而又缺乏一个主持公平、裁量正义的客观力量时,利益受损者将毫不客气地直接出手。电影里的彩迷何三水,找老板娘多次索赔、交涉未果,不得已铤而走险,抢劫便利店。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理论,这种行为,属于“矫正的正义”。当然,个人自己去维护公平,弊端极多。因为个人容易放大他的委屈,上升为“不公”,而究竟是否真正属于不公的范畴,难以确定。

其三,国家之所以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以组织化的力量,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主持正义的职能。若是国家异化——凭借它所掌握的巨大的权力、能量成为更大的不公的制造者,就会引发民间起来反抗,其行为是“起义”,其性质即“革命”。

2.回报

人在社会交往中自然而然地寻求等值的回报,既然如此,那无私奉献是怎么回事呢?

无私奉献,本意是无所谓回报,不期待回报,甘愿付出。譬如爱,常有人讲:爱,就是对所爱之人好,而不强求对方的回爱。又如慈善家,慷慨捐资大笔钱财,却不要求受益者对他们感恩戴德。许多发达国家都有青年志愿者,他们拿出私人时间,为社会弱势群体、为社会公益活动提供义务服务,却不领薪。种种情况,都是付出远多于回报,其中的道理何在呢?

有时候,我们的付出这种行为本身,便意味着回报。有的慈善家之所以大做善事,是因为他们认为事业有成、功成名就,除了个人的天分与努力之外,还有社会于无形中所给予的机会和助力,所以他们的行善、捐赠、付出,纯粹是想对社会有所回报,而不必再寻求诸如名声之类的回报。

另外,回报的形式有多种,不一定全是物质性的。我们看美国总统竞选,竞选者的团队,有大量志愿者加入,仅有少量人领取报酬,更多的人,纯是义务性的,而且工作量还不轻。我们看到2012年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志愿者每天都要给选民打电话,为奥巴马拉票,游说他们捐款,以及加入志愿者行列。奥巴马的竞选对手罗姆尼也是如此,在罗姆尼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后,美国大约有10.8万名共和党志愿者进行了4000万次的“选民联系”,敲开了750万户人家的门。 像此类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初看起来不可思议,太不划算了。但志愿者们也有他们自己的考虑,有人想为个人简历添上一笔,有人想借此扩大交际圈,有人因认同理念、信仰以及爱而加入。动机不尽一致,也不尽纯粹,各有各的倾向,可有一点是共同的:自愿加入,无悔付出,各取所需,公道合理。比如汶川、芦山地震中的志愿者。 在金钱、机遇、职位、经历等较为切实的报酬之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社会报酬类型也值得说说,这就是“认同”。人们渴望他人、社会,对于自己的行为、观点、思想、个人才华以及贡献表示真诚的欣赏和认可。这种认同,较少关乎实际利益,更多是一种倾向、看法和态度。

人们渴求认同,亦即在意他人的态度、在意在他人心目中的分量,这关系到他的存在价值,于是他的付出便成为一种证明。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不轻易赞许,好强的子女可能异常发奋,非要做出一番不同寻常的成绩出来,以证明自己配得上父母的称赞。当今社会有的富豪之所以发达,可能就是因为从前饱受轻视,不服气,下决心要混出个人模人样来,以证明自己。当初我刚转业进入北京,震惊于我们首都的宏大。我和战友张绍伦立誓都要出一本书才谈恋爱、结婚。最后我的确是出了诗集才结婚的,张绍伦虽没有出书,也成了一名医生。我们从立誓到践行花了十年的时间。现在看来,当时心态其实就是为了获得认同。

换个方向来看,我们若是对他人怀有善意的期待,而受期待者不想负他所望,自会加倍用心、努力,于是认同便转化为一种激励。当给人以善意的期待时,相当于事先兑现了他所需要的回报——认同,他们唯有自加鞭策,以实际表现来与这期待、这认同匹配,如此才是“公平”。所谓批评的艺术,也源于此。有些领导者擅长此道,能以期待的语气、态度批评做事不得力的下属,其效果是,批评越严厉,下属越感奋,越有上进心,越愿意付出。

3.生“气”

付出、投入多于回报、收获,人自有不满,有牢骚,有怨言,有恨意。一旦人意识到或者判断他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浑身便充满着“气”。这种“气”是恶劣的情绪。怨恨,不满,偏激,悲愤,牢骚,诉苦,都是有“气”的表现。这种气是“浊气”,中医认为对人的身体没有任何好处,对人的工作起着负面作用。

这样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与工作里是很多的。比如一个员工,若是感觉企业给予的平台过小,自身价值不足以充分发挥;或者自认为做出了较大贡献,而企业没有给予相匹配的待遇、位置,自然产生埋没感,不公平,怨言满腹。

在怨气中,还埋藏着离叛的种子,离叛就是一种报复。东晋名将刘牢之,是北府兵的开创者,战功赫赫。当时却有人看准他的性格是“怨而好叛” ,预测他不会有好结果。果然,刘牢之游走在不同的政治势力之间,反复无常。一觉得谁对不住他便生怨恨,继而背叛,改换门庭,另附他人。他的反复无常造成了最后自杀的悲剧性结局。普通人当然不可能经历像刘牢之那样复杂多变的政治局面,但“怨而好叛”的性格所在多是。

随便说个常见的现象: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那些名校出身的,通常眼高于顶,志高气盛。人还没经过足够的打磨,尚不成熟,却斤斤计较于位置和待遇,总觉得与他的才华不称,对不住他,于是内生怨意。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怨意的支配下,人通常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与欠缺。人的心既然沉潜不下来,不想坚持,碰上机会,必然跳槽而去。

如果轻易对待个人去留,结果很可能是在反复的跳槽中,一次次从头开始。年青人缺乏必要的积累和磨炼,要想走得远,比较困难。我并不是反对跳槽,也不是反对他人去纠正和反抗不公平的处境;抛开具体情境,分析当事者的心态,这里面就暗含着一条从不公平到怨恨、从怨恨到背叛的逻辑线索。

《情商中国》精彩书评

  • 瘦竹:中国特色的“情商”
  • 在《情商中国》中,徐彦平把“公平”的意义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位置,因为在他看来,不公平不只产生情绪,而且会进一步产生仇恨。这也是目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深层次原因。但对于受到不平等弱势群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除了加强个人修养,徐彦平似乎也没开出更好的良方,这在他可能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不公平产生的根源是那些制度制订者,是那些强势者,而从根源上怎么铲除不公平,徐彦平却开出了良方:“社会应当形成这样的共识,尽快好建立公正的制度,提供增均等的机会,以此协调和满足各阶层的利益,趋于多赢。”
  • 王玲婷:在有情绪的地方播种仁爱
  • 诗兄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也很独到并且很有前瞻性:“企业家精神即浮士德精神。”……浮士德在实现个人欲望的无休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超出了个体欲望的有限性和狭隘性,把对物的追求升华成对于追求本身的追求,这就是生命力的释放,这就是生命内涵的开拓,这就是生命境界的提升。这样理解的企业家精神令人耳目一新。诗兄认为中国的儒商精神也不等同于近代西方的企业家精神,单从“诚信”角度分析:“儒商的诚信,是个人的道德素养,是为人的基本准则。而西方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把信用作为一个基本性环节,是一个信用体系,有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制度来保障。”因此诗兄对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提出了个人的观点,他称之为:“一种可能的现代企业家精神”,即包含了情感和经商才干的“士魂商才”;立足于转换与提升传统儒学中“仁”的观念,强化传统仁学内涵中人人之爱的追求、在人格平等、规则公正基础上厘清人与人之间关系基础上“为人”;除了冒险、进取、扩张、节制以外还拥有“仁”的“反省精神”、“公平精神”“退让精神”内涵的企业家精神。毫无疑问,这个现代企业家精神是中国儒商精神和西方企业家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将呼之希欲出的真正的情商中国所需要的。
  • 徐松:被重新解读的情商
  • 纵观全书,以“情商”一词为线索和统摄,对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进行了一次成功学、伦理学和哲学意义上的梳理,更多的是发现。在这里我们或许发现了一个秘密——也不秘而不宣,表面上是赋予“情商”一词以中国化的解读,实则用这一新词,以新的视角切入,重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舶来词被“利用”的过程,有心者或可见作者之苦心。
  • 杨永奇:成功商人也应该是思想巨人
  • 总之,当《野蛮生长》,《管理日记》这类血腥和功利的书籍充斥市场时,能够看到这样一本趣谈商业文化,巧用情商论道,又充满文艺范和哲学色彩的图书,尤其作者竟是一位地产商人。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好像前不久许知远还在《商业周刊》上发表专栏文章称中国企业家是商业的“巨人”,公共价值观上的“侏儒”,与比尔盖茨等世界知名企业家相比,中国企业家确实显得比较重利轻义。
  • 李小成:一本接地气的“管理学”
  • 徐彦平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作为进入管理学的罗盘,带着读者从在古今中外纵横穿梭,时而中国古代蒙昧时代,时而欧洲启蒙时代,时而又回到现代。这种通过非正规的非阶级、制度、经济等经纬讲述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虽非徐先生首创,但是,选取这种方法,让各种思想交汇碰撞,经常会有不一样的内涵和启发,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通过这种全新的视角和立场,读者可以得到全新的体验和发现,并且对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某些问题,展示了另一种解释的方法。
  • 南山:一本关乎“吃饭问题”的书
  • 正是作者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气度,也给这本书增添了一种海阔天空的宽度与厚度。作者曾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做过编辑,写过诗歌,深受古典文化的熏陶。知识渊博,行文之中古代典籍信手拈来,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吃穿住行细细考据,并与当下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足见作者深厚的学力和与实践力。这种古今中外的融会贯通,使得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深入浅出,雅俗兼备,兼具知识性与实用性。

微博热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