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包邮”的集中供暖

    一个28年不遇的极寒冬天,让南方人民暂时忘记了“江浙沪包邮”的喜悦,转而开始一场与北方的供暖之辩。南北供暖之争看似是社会保障问题,实则包含一段微妙的历史,50年代那条至今还说不清道不明的“南北供暖线”才是今天这场辩论的根源。如今50多个冬天过去了,这条模糊的线有没有必要重新厘清呢?挨过一个不靠谱的末日之后,大多数祖国人民迫切需要实现这两个心愿:北方也包邮,南方能供暖!

        【欢迎关注新浪历史微博】

供暖线
供暖线一览图
集中供暖的来源
“一边倒”的大时代:苏联的集中供暖模式
“一边倒”的大时代:苏联的集中供暖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毛泽东决策下,形成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也使当时的中国各行各业都向苏联看齐,供暖自然是其中之一。苏联是当时世界集中供热规模最大的国家,到1980年全国共有热电厂约为1000座,供热机组的总容量达6800万千瓦以上,占火力发电机组总容量的38%左右。这些电厂向800个城镇及工业区供热,集中供暖也是当时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样本工程。[详细]

数字解析我国的集中供暖之路
数字解析我国的集中供暖之路

中国的城市集中供热,是在1958年北京建设第一热电厂开始的。1958年4月21日,集中供热的第一条蒸汽管道光华线破土动工。1959年沿长安街新建了为“国庆工程”十大建筑及中南海供热的重点工程长安线。而北方实行集中供暖的城市,在1980年只有10个,而到1989年,已经发展为81个。在供暖方式上,最老式的锅炉供暖占据82%,热力供暖占15%,其它3%(1989年北方八大城市调查数据)。[详细]

“苏联式冬天”:我国目前的供暖模式
“苏联式冬天”:我国目前的供暖模式

目前世界供暖模式一是前苏联式的城市集中供暖,二是欧洲的分户供暖。我国则是二者并存。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前苏联和欧洲,都没有用我国目前这样的地理划分供暖区域。此举源于建国初的资源紧张,照搬苏联的定义:室外温度5摄氏度以下定义为冬天。于是按照这个标准,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详细]

您对南方供暖之争怎么看?
同意供暖,南方冬天也很冷
不同意,是资源的巨大负担
未来可行,但短时间内不现实
说不清
我有其他看法:
南方供暖要面临哪些挑战?
资源资金的巨大消耗
基础硬件的不配套
计量模式的纠纷
南方固有生活习惯被打破
其他方面:
供暖线的制定

供暖线划分的理论基础:南北分界线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这条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这条线的意义在于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参考作用,但缺陷是并没有从人对温度的感受出发,也没有注意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不过在划定南北供暖线时,这道线还是成了最直接的参考依据。[详细]
    众说纷纭:南北供暖线的多个版本
    南北供暖线并不是写在纸面上的明文规定,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因此在实际传播中,也有不同的版本:一是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线比较受到广泛认可。它是以南北地理分切线为主要理论基础作出的划分。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二是黄河一线,此说法是50年代国家最初制定的供暖线是长江一线。但周恩来在审阅时认为此举太过铺张浪费,将长江改为黄河线。此说法有待考证。三是黄河以北,长江以南。长江以南的城市,冬季不需要集中供暖;黄河以北,则必须供暖。处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豫南,冬季是否集中供暖,没有硬性规定。 [详细]

南方呼唤供暖

回望:历史上的“南方冬天”
    几乎每个人在小学接受教育时,都会读到诸如北国冬天万里冰封,南方温暖祥和之类的内容,南方的冬天真的“看上去很美”吗?我们来看一组1880年以来南方冬天的统计数据,在这130年中:冬季异常低温出现了29次,降水异常偏多16次,冷湿组合2次。(数据参见北师大张自银等《我国南方冬季异常低温和异常降水事件分析》)如果将北方的冬天定义为“干冷”的话,那么南方冬天普遍呈现“湿冷”的特征,从人的自身感觉出发,这种湿冷的天气更加难受,并容易引发疾病。专家为何会称南方人已经适应了这种气候呢? [详细]
    爆发点:最寒冷一季袭击南方
    2012年的冬天,被媒体称为28年以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也正式拜这个冬天所赐,供暖线的问题在50多年后再次成为了舆论焦点。今年的南方有多冷?我们也来看一组数据,看看南方几个典型城市的冬天:上海户外气温平均2度,无采暖家庭室温6度;合肥户外气温平均0度,无采暖家庭室温5度;南京户外平均气温3度,无采暖家庭室温5度;杭州户外气温平均1度,无采暖家庭室温7度;武汉户外平均气温3度,无采暖家庭室温2度。可以看出,气温和湿度早已不再是50多年前制定供暖标准时的记录,我们需不需要与时俱进呢?[详细]

南方供暖展望

给“供暖难”把把脉:病根在哪?
    南方是否需要集中供暖?为何不能实现集中供暖?这些问题就像一对对皱紧的眉头,只要低温了,降温了,就会被提及,但永远没有答案。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供暖需要能源,而实现整个南方的集中供暖,这可是一笔大数目的工程。耗能太大、效率太低、浪费严重,看起来这是中国南方不能学北方供暖的根本原因。但真的根本吗?北方的集中供暖因为受苏联模式影响,“大锅饭”大家吃,即便有某户漏缴取暖费,也不会影响使用。这是目前网上很多老百姓诟病的一点。解决方法是计量按户收费,但在具体落实和硬件建设上,又是一拖再拖。所以,看上去是供暖的能源问题,内在还是粗放管理的弊端。[详细]
    展望:供暖不能永远“大约在冬季”
    虽然今年“南方求供暖”的大辩论在网络上炒得风风火火,但截至目前,官方还是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毕竟这是关系到半个中国面积的大工程。而且,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南方即便取暖,也不能照搬照抄北方的模式。为何?北方在气候条件、硬件基础、房屋结构、地理地形、能源储备等等多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粗糙地在南方加以复制。南方若要在供暖上有所进展,不妨第一,明确分户计量的采暖形式,模仿欧洲的成熟模式;第二,丰富采暖形式,水暖汽暖地热,因地制宜,采用最价廉物美的能源;第三,在房屋构造上开始考虑采暖硬件的引入,避免二次工程的资源浪费;最后,还是管理,政府应该更加明确责任。总之,不能让南方供暖这事儿,永远是模模糊糊的“大约在冬季”。[详细]

留言板

留言板

登录名: 密码:
匿名
往期回顾

欢迎联系我们

总策划:张晓波

责编:柏飞 朱彦 李倩

页面设计:朱彦

电话号码:010-82244082

邮件:culturechannel@sina.cn

欢迎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有精美图书赠送!

微博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