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推荐社科历史类2021年11月好书

2021年12月09日18:04   新浪读书   微博

  1、《法西斯谎言简史》[阿根廷]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 著 张见微 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

  法西斯运动是上世纪2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反历史、反人道的思潮,其核心是利用现代技术,以集权的方式,推进发展,从而在列强竞争中取胜。法西斯运动的整个发展逻辑是虚构的,通过“服从一个意志,一个权力”的预设,抚慰了传统人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因价值转型、社会多元化而产生的空虚感、无力感,因此一度得到广泛认同。法西斯运动植根于“集体的自私”的人性缺点,在具体执行中,又奉行科学主义,创造出大量的动员技术、说服技术、话语技术等。

  本书沿着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的线索,深入解释了“平庸之恶”的形成机制——在它为害人间之前,接受他的人已先被扭曲,不再具备正常的、开放的思考能力。但他们口中的“科学”是从内心中产生的,是经验、神秘体验的产物,他们所谓的“大智慧”,不过是一种无法验证的综合,他们用所谓“直觉”,宣布世界在进步、进步的核心是什么、把握这些核心就可把握历史……可这些结论均无实践检验。

  事实是,真正的科学从来不空洞,必须经证真和证伪,这需要反复试错、反复自我批判。在科学世界中,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疑为先”,没有“信则灵”。它拒绝表面合理性,更不愿迎合人类因感觉而形成的“万法归宗”“天下一统”“终极原理”等误会。然而,纳粹巧妙地利用了大众好谈科学而不懂科学、信奉名词上的科学而不去实践、未对思想方式进行过改造的缺陷,通过密集传播,将大众变成“肉鸡”,从而走上集体毁灭之路。

  本书短小精悍,思想锋利。法西斯运动在政治上已彻底失败,但它创造的各种技术仍在,已成现代人思想中的诸多“理所当然”之一,这些偏执随时可能组合起来,成为吞噬文明的力量,威胁就在人性的幽暗中,后来者可不警惕乎?

  2、《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焦堃 著 中华书局 2021年10月

  阳明心学是明代原创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儒学思想流派之一,因方便易行、契合近世转型,被广泛接受。然而,阳明心学有很强的实践面向,投身具体实践是其立身根本,体现在它对当时政治的高度关注,以及王阳明弟子们的积极参与。然而,明代中后期政治已高度官僚化,“翰林院—内阁体制”全力排斥王阳明及其弟子,然而,随着阳明心学的社会影响力日增,“从民间到庙堂”的趋势以难避免,随着精英集团内部对阳明心学态度变化,思想角力变成了派系之争,在各方对峙下,集体走入了“天崩地解”的悲剧中。反思明代灭亡的教训,阳明弟子亦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书聚焦阳明心学“自下而上”的过程,呈现出传统社会思想创新与制度守旧之间的尖锐对立,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传统中国的具体运行过程。

  3、《波德莱尔传》[法]克洛德·皮舒瓦、[法] 让·齐格勒 著 董强 译 商务印书馆 2021年11月

  波德莱尔是法国著名诗人,被视为象征主义的开山者,在他忧郁、短暂、反复失败的人生中,他以强烈的个性拓展了美学之道:美并不只是优雅、好看,它更是思想的力量,美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的本真。所以,人类不仅需要审美,还需要审丑,那些冒犯我们的东西,让生命更成熟。

  地狱与天堂又有什么关系?在未知的世界中去发现新天地。

  波德莱尔有惊人的艺术勇气,他的《恶之花》直到近百年后,才在法国得以完整出版。波德莱尔用诗不断往人类精神的底层挖掘,他看到了怯懦、恶毒、自私、毁灭,所以他丰富了诗歌的殿堂——一代代年轻人沿着波德莱尔,走向内心深处。

  本书资料细密,作者带着情感零度写作,他努力呈现出一个不神圣、不睿智、反复受伤的心理疾患的病理报告,而这种冷酷与决绝,恰好是波德莱尔的创作态度。这本书不追求妙趣横生、津津有味,所以它更真实。

  4、《张伯驹年谱》靳飞 著 文津出版社 2021年9月

  张伯驹堪称最后一代名士,对于他的故事,后人了解不多,坊间种种误会流传,比如张伯驹是银行家;张伯驹20多岁时已读了两遍《二十四史》;他的京剧水平堪比大师,连杨小楼都给他当配角;他晚景凄凉……事实上,张伯驹的父亲虽是盐业银行的创办者,但经营无方,被排挤出局,在张作霖的调停下,张伯驹只是拿一份薪水,从未实际任职;张伯驹年轻时未受良好教育,仅在严修门下聆教不足一年,更别说读《二十四史》了;张伯驹唱京剧还带河南口音,虽练功10年,依然只是高级票友;晚年虽是平民,但自得其乐。

  张伯驹及家人的文章多有避讳,但他一生追求精神生活,孔子曾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张伯驹是近代难得的“富而好礼”的成例,足为今人榜样。为完成本书,作者靳飞用功20余年,遂成此书之厚重。

  5、《诅咒之塔:阿卡之战与十字军运动终结》[英]罗杰·克劳利 著 谭琦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11月

  阿卡是耶路撒冷王国在中东的最后一座堡垒。耶路撒冷王国诞生于1099年,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建立的基督教王国,持续国祚近200年,自1244年耶路撒冷陷落、王国首都迁移到塞浦路斯岛后,阿卡成了王国的希望——作为商港,它连接着威尼斯、热那亚与西亚、北非,成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大通道。阿卡知道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一直在觊觎自己的财富,但此时王朝已腐败至极,人们更愿相信虚构,认为马穆鲁克王朝只想要黄金,不想要领土。危机到来时,阿卡匆忙向欧洲求援,却不知道马穆鲁克王朝早与阿拉贡王国(相当于今法国)签约,最终,只有50艘战船来援,经过惨烈的战争后,阿卡陷落,世界史掀开了全新一页。

  本书作者是曾写出《地中海三部曲》的英国作家罗杰·克劳利,他笔调轻快,却有宿命般的悲剧感,因而总能唤起读者的同情——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座终将陷落的城,阿卡的命运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当明天的阳光升起时,我们可能已不在,正如我们今天去看当年的那座辉煌的阿卡城。

  6、《库页岛往事》卜键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年9月

  本书用非虚构的笔法,展开了库页岛的历史全貌,那里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人迹罕至,只是在相当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缺乏了解,没能意识到它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中国多个王朝曾实际统治库页岛。1689年9月,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认库页岛属于中国。然而,库页岛与中原相距远,较少得到资源支持,1858年,俄罗强迫清朝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1860年,又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库页岛被割让,但签约多年后,当地原住民仍“全部不服从于俄国政权,而服从中国政权”。后日俄曾就库页岛的归属长期博弈,最终俄国全部占据了该岛。

  库页岛问题是全球近代化产生的问题,在俄国地理大扩张的压力下,库页岛反而错过了经济发展的契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至今仍是全球化的世外桃源。

  7、《孙应时的学宦生涯》黄宽重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年11月

  孙应时是南宋大儒,早年从陆九渊学习,后转向朱熹,一度官场得意,却意外遭遇“庆元党禁”,辗转于中下层,希望有所建树,却遭上级弹劾而罢官。晚年因“庆元党禁”解除,孙应时得平反,被任命为邵武军通判,未及赴任便病重而逝。孙应时的弟子史弥远权倾一时后,孙应时的著作得以整理出版,他的名声达到顶峰。

  对大众而言,孙应时是一位不太知名的历史人物,他一生成就不多,始终没进入政治高层,作为道学家,他的光芒长期被朱熹掩盖。本书作者聚焦于孙应时,从中钩沉出宋朝士大夫阶层的实际状况——一般认为,宋朝士大夫重操守,有独立性,但从孙应时的人生看,生活窘迫,为免受“庆元党禁”牵连,他刻意与朋友保持距离,谨言慎行。他后来被神话,成为言行榜样,是在史弥远当权后,被精心编辑的结果。本书对理解南宋时真实的学宦人生颇有帮助。

  8、《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间》夏晓虹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

  本书由多篇论文组成,聚焦在晚清北京的具体历史,作者们用“文化空间”的概念,将丰富、多样的写作串联起来,看似凌乱,包括庚子劫难中的正阳门、晚清北京女子教育、晚清戏装改造、汪精卫谋刺摄政王案始末……这些文章的共同特征是聚焦于历史的微观、具体,它们在当时构成了公众话题,并最终成为文化塑造的一部分,被沉淀了下来。

  细节的历史可能琐碎,当它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时,便与当下有了连接——它们已成意义的构成部分之一,只有理解它们,才能理解今天的种种“为何如此”。

  9、《〈水浒传〉的诞生:怎样的强盗书》孙述宇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年11月

  这是一本将“用历史解释小说”和“用小说解释历史”结合起来的佳作,从而在传统的“就小说谈小说”,或在“小说上嫁接历史注释”的方法上,创造出新的阅读空间。作者提出,本书其实是一本强人写给强盗的书,相当于“强盗教科书”。

  构成强人视野的,是两宋之际纷乱的社会状况,特别是南宋后持续动荡,给人们造成的价值观扭曲。因多方参与了写作过程,故事被层叠起来,每个写作者带有不同的想法,这就构成了《水浒传》的含混性,但其根本主旨不变——坚信力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给暴力找到适当的借口,作者们一方面建构了暴力乌托邦,比如大碗吃肉、大秤分金,没有嫉妒,兄弟间绝对平等;另一方面,对反暴力进行了妖魔化,揭示出日常生活的不公平和潜暴力,提醒读者除了暴力之外,没有其他解决方案。

  本书对《水浒传》做出了全新、有趣味的解读,不必求细节完全准确,发现看历史的新方法和新角度,对阅读者也是一种提升。

  10、《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英]阿比盖尔·威廉姆斯 著 何芊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

  18世纪是英国印刷业大发展的时期,而此前英国每10万人只有7本书,阅读对大众来说是奢侈品,因为当时一本书的成本相当于今天的2万倍。当廉价的书籍大量涌向社会时,该怎么阅读、如何选择书籍、是否值得购买、读书有什么用……种种疑惑便出现了。

  幸亏当时英国社会存在演说业,在咖啡馆、茶馆中,这是一门不小的生意,说书为演说业提供了支撑,而朗读也发展成一个不错的职业,并从面向大众的商业逐渐分化为小团体。于是,读书会产生了,跨阶层的同好们借此平台互相沟通,这为低身份者实现社会地位提升带来了新的机会,于是,读书的用处出现了——提高身份、增加机会、结交贵人,而这些总会披上知识、思想、修养的伪装。读书以思想时尚的方式在流传,当它们沉淀下来,就构成了那个时代英国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从而将社会整合起来。

  用今天的眼光看,书只是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它的效率比传统的道听途说、演讲之类要高得多,如何将这个效率转化成社会权力,促进社会整体效率提升,本书较好地揭示了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的推进。宽松环境、社会自组织、规则、商业等的助推下,最终创造出了奇迹。这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中的我们,自有借鉴的价值。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