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推荐社科历史类2021年3月好书

2021年04月08日17:22   新浪读书   微博

  1、《帖木儿之后:1405年以来的全球帝国》[英]约翰·达尔文 著 黄中宪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3月

  近代史究竟从何时开始?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应从君士坦丁堡陷落算起,即1453年;有学者认为应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始,即1492年。这些说法的最大缺陷在于,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200年,北美竟未被殖民,直到17世纪才突然加速。显然,用技术层面来划分历史阶段,可能是对历史发展逻辑的误解。

  本书作者倾向于认为,近代化并不是单独在欧洲发生,而是在亚洲、阿拉伯世界、印度同时发生,只是传统的近代化流程以农业为基础,由农而商,由商而官,由官而科技,由科技而进步,这是正常的发展过程,但效率略低。欧洲因中世纪时出现大分裂,三四千个小王国彼此混战,无法形成规模农业,商不得不脱离农业而存在,与官结合,形成了军商集团。商人给军队贷款,军队用掠夺来回馈,双方结合,形成了一个对外挤压的扩张结构,成为效率更高的近代化,改变了帝国的定义。

  如果说,传统帝国的根本在扩大农业基础,努力平衡各种关系,军商集团则是一个对外掠夺、对内剥削的新帝国,它快速扩充实力,从而彻底打乱了原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传统帝国都在不断开疆拓土,由中央地带向东、向西实现扩张,然而,随着帖木儿去世,传统帝国的扩张模式彻底终结。随着帖木儿帝国的瓦解,欧洲通向亚洲的商道——丝绸之路失去了强有力的维护者,欧洲的重心转向边缘板块,从美洲,到印度,到澳洲……当它的实力足够强大时,中国、印度、阿拉伯世界等的自身近代化历程被中断,成为欧洲近代化的消耗品,走向衰落。

  本书从帝国的角度重新梳理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并把1405年,帖木儿大帝之死设为近代化的起点,体现出作者卓越的史识。

  2、《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周思成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年3月

  北宋亡国时的惨烈局面,历代史家多有渲染,以致普通读者颇感熟悉,但金代亡国之惨烈,十倍于北宋,却少有人知。

  金灭北宋后,迅速儒家化,到金中期时,南宋使臣来访,双方朝堂比箭,金人竟多次惨败。此时金人的典章制度、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已与南宋无异,以致面对游牧民族挑战,已力不从心。但金高层仍存尚武传统,不愿在军事压力下服输。

  于是,从金中都(今属北京),到汴梁城(今属河南省开封市),再到蔡州城(今属河南省汝阳市),金军节节抵抗,三易都城,但蒙古大军摧城拔寨,步步紧逼。破汴梁城时,金朝后妃、宗室500多人被掳到北方,重演了北宋的靖康之耻。被困蔡州时,守城金军困窘到只靠“人畜骨和芹泥”度日。1234年2月9日,金哀宗走投无路,传皇位给完颜承麟,决心与蔡州城共存亡。但在南宋、蒙联军的夹击下,城破身亡,终年37岁。金朝110多年国祚,至此而绝。

  本书将这段被忽视的历史细密钩沉,特别关照了时代变迁中普通人的命运,笔法精彩,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兼容通俗写作与学术研究的佳作。

  3、《史前人类简史: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英]史蒂文·米森 著 王晨 译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年2月

  文字记录的人类史,不过两三千年,辅以地下文物,亦只能延伸到1万多年前。但此前的1.5万年,可能是人类演化史中最关键的时期——从每平方公里仅能容纳7人的狩猎—采集生活,转向农耕;从逐水草而居,到定居;从“高贵的野蛮人”,到终日劳作的农民……这其中的改变,甚至比从中世纪跃迁到近代社会,还要艰难,还要伟大。人类从自然之子,终于开始尝试去把握自己的命运。特别是随着文化产生,对抗式演化超越了传统的自然演化,人类有了迅速进步的可能。

  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本书将来自全球的考古发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尽可能清晰的演化图卷。该书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过去,还可据此对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对认识当下、认识未来,亦有裨益。

  4、《二〇〇〇年以来的西方:2003—2019》刘擎 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年4月

  中国读者了解的西方,大多是21世纪前的西方,往往倾情于启蒙时代和“苦难的20世纪”,由此形成刻板印象,以为西方社会沉淀了深厚的理性传统,至今引导社会前行。这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仍有30%以上的美国人不相信进化论,只有66%的美国千禧一代承认地球是圆的……值得警惕的是,反智主义与民粹相结合,竟能迸发出如此惊人的力量,它很可能造成又一次全球化失败。从历史看,几乎每次全球化失败,都会引发大规模战争,人类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该如何理解进入21世纪的美国?它当下运转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特朗普、拜登究竟在担心什么?西方何时才能真正回归理性传统……凡此种种,本书均给出扎实的分析。

  5、《战后日本国家认同的建构》田庆立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1月

  中国读者面对当代日本,常有撕裂之感。在诸多自相矛盾中,最显眼的莫过于:一方面,普通日本人缺乏国家认同感,既不关注日本内部变化,也不关注外部状况;另一方面,少数人又秉持狭隘的民族主义理念,成为极右翼。

  这种分裂源于日本在二战后不再是常态国家,在相当时期,其教育、军事、社会管理完全深受美国影响,日本现代国家观建立在对二战日本的批判与反省之上,既给普通国民以“政府是有罪的”的印象,也造成部分人的逆反情绪,当这种情绪与日本很难突破美国掌控、实现自主发展的现实结合起来,常转化为向周边国家耀武扬威、寻找存在感。

  如何才能解决这种独特的、日本国家认同的二元建构?这可能更长期的社会磨合才行。

  6、《与距离斗争:中国和西方的古代世界史研究》晏绍祥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1月

  本书是一本学术论文合集,包括了古希腊罗马史、波斯帝国、秦汉帝国等方面的研究,后半部分主要是综述,呈现整体史的视野,前半部分则有不少道路史方面的研究,深入讨论了古代大帝国的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对抗。一般来说,传统帝国总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距离创造了地方权力的崛起,道路则为统一制造了条件。但不同的道路状况,乃至对道路认识的差距,对帝国长期命运均会产生深远影响,书中关于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道路对比等论文,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虽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涉猎广泛,选题靠近读者兴趣,也可视为历史爱好者的升级读物。

  7、《柯尔律治评传》[美]沃尔特·杰克逊·贝特 著 徐红霞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柯尔律治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与华兹华斯并称湖畔派代表诗人。但柯尔律治是一个全才式的人物,他精通科学,在日记中,他曾写下:“我将粗略了解一点数理学知识,广泛涉猎力学、流体静力学、光学、天文学、植物学、冶金学、化石学、化学、地质学、解剖学、医药学等科学门类。”事实证明,他在这些专业中均有较深的涉猎。此外,柯尔律治还是哲学史家、著名的宗教思想家。

  柯尔律治本人吸鸦片、笑气,过去200年来,人们一直试图破解他创作中的“神秘因子”,本书通过刻画这位“文学纪念碑”的人生与创作,引导读者再度去探索这个“神秘因子”。

  8、《中国近代医学社会史九讲》张玲、司丽静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年3月

  医学社会史似乎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但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口罩为例,本是西方医生的发明,曾不受国人重视,直到1910年,著名医家伍连德在对抗东北鼠疫时,发明了伍氏口罩,并加以推行,口罩才被国人接受。但其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比如当时在哈尔滨的俄国名医便拒绝使用口罩,并大加嘲讽,只相信自己独家开发的“血清”,结果这位俄国名医因鼠疫而死。

  在去年的新冠疫情中,中国民众表现出极佳的防疫意识,绝大多数人们主动配合了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的呼声,如果没有伍连德等几代医学工作者们的科普,多少生命可能因此受到伤害。

  口罩之外,西医手术、中医存废之争、防疫体系建设、城市公共饮水安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百年来,国人在曲折中前行,许多议题至今仍在引起舆论激荡。只有了解这段历史,才能真正明白诸多卫生观念在中国的层积过程,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本书材料扎实、议论严谨,呈现了当代相关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但深入浅出,普通读者亦能从中受益。

  9、《印度佛教史》[印度]S.R。戈耶尔 著 黄宝生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这也给佛教史写作带来巨大困难,毕竟典籍残缺不全,相关记载亦少,辨析各派的发展脉络、学术传承、思想流变等,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目前学界在诸多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

  本书的特点是抛弃繁琐论证和架空观念讨论,将重点聚焦在佛教史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上,比如佛教寺院教育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佛教理念对社会与政治的影响等,都是发前人所未发,从而打开了认识佛教的全新视角。

  虽然佛教史的专著很多,但本书充满个性,且平易近人,颇能拓展读者视野,对于想深入了解印度史的读者,亦有帮助。

  10、《看电影,学历史》蒋竹山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3月

  本书是一本好看又好玩的学术随笔,作者蒋竹山带着读者一起看23部经典电影,一边为你讲解这些影片背后的历史故事,将枯燥的物质文明史、交通史、新文化史等话题,与观影体验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蒋竹山是台湾著名学者,他的专著《人参帝国》出版后曾引起较大反响。他善于通过具体史料,从物质文明史的视角进行深度发掘,钩沉出以往大历史写作不太重视的细节,从而做出颠覆性的解读,呈现出新文化史的魅力。

  本书虽是随笔,但笔笔严谨,一步步带读者获得专业史学研究的眼光。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