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推荐社科历史类2021年2月好书

2021年03月05日11:22   新浪读书   微博

  1、高尔泰文集三种 高尔泰 著 北京出版社 2021年1月

  高尔泰文集三种,包括《艺术的觉醒》、《美是自由的象征》和《回归,还是出发》。文章多为旧识,读来仍有新意。恰如作者所言:“无力感、无意义感,是我在遥远青年时代曾经有过的体验。想不到一甲子沧桑巨变之后,那时的缺乏、需要和追求,居然会仍然是今天的缺乏、需要和追求。这三本书中的文字,是同一种追求的产物。”作为读者,我亦有同感,这是因为,几十年来,我们的境遇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糟。80年代,我们拥有了一份可以谈论审美自由和人的自由的自信,现在这种自信似乎已经丧失了,或被犬儒的、世俗的观念取代了。重读高先生这些旧文,不能不令人唏嘘不已。高先生说,这次他的旧文再次重刊,是想“就教于新新人类”,但不知新新人类是否有读的兴趣,而读后感想如何?

  2、《翁偶虹剧作研究》胡叠 著 学苑出版社 2021年1月

  翁偶虹先生是民国以来的戏剧大家,一生创作京剧剧本130多部,至今仍被许多剧团排演,脍炙人口的《锁麟囊》《红灯记》等作品,都出自翁偶虹之手。但对于翁偶虹剧作的研究,一直以来却相当稀少。胡叠的《翁偶虹剧作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翁偶虹剧作的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空白。完成这样一部专著,她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这期间,她反复阅读翁偶虹的作品,了解他的身世和创作经历,以知人论世的方式,沿着时代环境——作家——代表作品的方向进行探索,由外而内,由典型到一般,最后完成了对翁偶虹编剧思想的梳理、总结和提炼。

  3、《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葛剑雄 著 岳麓书社 2021年1月

  中国史有多种讲法,且种类繁多,以规模论,有通史、断代史、专题史;以体制论,有纪传体、编年体;专业的有“九通”,而通俗的则有纪事本末,乃至各种别史、杂史等等,不胜枚举。“葛剑雄说国史”则另辟蹊径,此书分为三编九章,三编的设置取拟人的办法,分别为骨架、血肉、精神中枢,而九章则概括为疆域、城市、建设、移民、人口、人物、外交、天下、帝王,大致囊括了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这种写法对于初次接触中国历史的读者而言,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简便易读的好处,作者的语言简洁、生动、明白、易懂,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的好书,希望更多的学者、大家参与通俗读物的写作。

  4、《律师与法制》江平 著 北京出版社 2021年1月

  律师是民主法制社会对一个标志,我们经历过没有律师的时代,那时,我们的权利乃至生命都没有保障。数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之一,便是律师进入我们的生活。近年来,我们特别感受到律师在维护公民权利,完善法治建设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对于律师却未必有很深入的了解。江平先生是著名的法学专家,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是一位有良知的、长期为人权和法治奔走呼号的学者。他长期关注律师群体,对律师制度有很深入的研究,本书收录了江平先生近年来思考律师行业的演讲、随笔、访谈和序跋,其中涉及律师制度、职业伦理、执业环境、行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既高屋建瓴,又具体而微;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关怀;既有对优秀律师的关爱和期待,又有对害群之马的批评和鞭挞;是一部兼有专业和普及双重功能的优秀读物。

  5、《在城望乡:田野中国五讲》曹东勃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1月

  “在城望乡”象征了一种观察、研究中国农村的立场和方式,即从边缘思考中心问题,也即通过理解农村,进而理解中国。作者从四条方面切入对中国农村历史、现状的研究,一是国家,二是市场,三是社区,四是土地制度,从而建立起对于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的多层次理解。全书的论述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现状、历史、土地、治理与出路。作者对当下中国乡村的城市化进程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从具体、生动的微观入手,结合建国七十年来农村政策的实践,在历史的观照下,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如何平衡发展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地方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其中或许孕育着一种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此书所显示的中国社会宏大变革的另一面,可以为我们认识“理解真实的中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6、《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苏州园林》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1年1月

  苏州以园林名世,据说,清代宫廷御园中的某些景致便是摹仿苏州园林建造的。清末民初来此的西方人更将这里誉为“东方威尼斯”,可见其美超越了东西方的认知和审美感受。而百余年后的苏州,那些美轮美奂的园林,还有多少保存了昔日的倩影,不能不让人心存疑虑。这本《苏州园林》可以弥补我们的一些遗憾。这里所收集的都是早年间西方游客或学者为苏州保存的珍贵历史影像,从这些影像中,我们尚可一睹苏州园林昔日的芳容。全书共收录老照片140余帧,主要出自《中国园林》《苏州,一座园林城市》《中国园林揽胜:留园与狮子林》等著作,其中《中国园林》一书,被誉为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喜仁龙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重要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专家,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首屈一指的。

  7、《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王美平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1月

  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近代以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说起来,一般是大而化之地称之为从崇拜中国变为蔑视中国而已,至于更近一步的变化轨迹、深层原因则语焉不详。王美平的《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一书,也许会改变这种状况。该书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尤其是“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入手,研究日本“对华观”,将中国从传统的帝制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作为日本对华观形成的核心内容加以研究,从而解析近代日本的对华认知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十五年中日战争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近代日本对华观的主体及其决策方式,分析近代日本对华观之不同流派的特征、主张及其演进与博弈,总结近代日本对华观的规律与特点。该书对于从他者的角度研究、认识中国国民性、国民素质、国民思想也颇具启发性。

  8、《痞子英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特种空勤团》[英]本·麦金泰尔 著 朱叶娜、高鑫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1月

  我们恐怕都听说过美国或以色列特种部队的故事,但对“特种空勤团”这个名字一定会觉得有些陌生。这是二战期间组建于北非沙漠中的一支英国部队,它的存在是为了执行常规部队无法执行的机密和高度危险的任务。它开创了一种战斗形式,这种战斗形式后来成为现代战争的核心组成部分。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这支部队的起源以及在战争中的进化。作者充分利用了大批从未公开的秘密档案文献,包括这支部队的绝密报告、备忘录、私人日记、信件、回忆录、地图和数以百计的迄今为止尚未公开的照片,特别是他们编纂的《战争日志》,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原始文件汇编,这些材料为作者提供了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条件。为了能让更多的读者对这支部队的故事感兴趣,他把重心放在关键人物和事件上,讲述他们在战争中如何活跃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前线,以特殊的方式给敌军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心理创伤。有评论指出:“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麦金泰尔展示了他作为记者和作家的高超技巧,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早已过去但仍令人恐惧的世界,让读者了解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子。”

  9、《文化的江山: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刘刚、李冬君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1月

  这本书应该是刘刚、李冬君长篇系列著作《文化的江山》的第六部。他们的这个系列每一部都有一个主题,这一部的主题是“文艺复兴”。这里固然是借用欧洲历史的概念,我们且不管它,梁启超也曾把有清二百余年的学术变迁称作“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而二位作者的主旨,显然是要换一个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以及如何讲述中国历史。在他们看来,中国历来存在两种史观,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作王朝中国,一个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作文化中国。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文化中国的历史叙事,而随后班固的《汉书》则以王朝中国的历史叙事,取代了司马迁文化中国的历史叙事。读此书或能感到,作者的意图是要在王朝中国的历史叙事之外,建构一种文化中国的历史叙事。(文化的江山已出前五部分别为《文化中国的来源》《王朝中国的确立》《中国风雅颂》《中国轴心期》《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10、《从废园到燕园》唐克扬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燕园即燕京大学的校园,亦北京大学的前身,建于民国十年前后,是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主导下,美国建筑设计师茂飞(墨菲)和燕大教授翟伯在前清皇家废园上联手创造的一个奇迹,胡适称之为“世界最美丽的校园”。作者在深入考察研究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所藏有关燕京大学的大量档案文献的基础上,以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和百余帧珍贵的历史图片,重构了这段从废园到燕园到历史。恰如作者所说:“这‘燕园’的形象不仅跨越新与旧的分水岭,也浮现于两个文明的碰撞时分,现身在全盘西化的建筑语汇和中国艺术惯例,‘西洋景’和‘中国意’之间的龃龉之处。”简而言之,该书是对近代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绝好案例富有创见的考察,具有建筑史和文化史研究的双重意义。有人赞许道:“这是从历史的尘埃中拂拭出来的图景。”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