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好书推荐:2019年8月社科历史类好书

2019年09月19日15:18   新浪读书   微博

  本期荐书人:唐山 李礼

  1、《南京传》叶兆言 著 译林出版社 2019年8月

  作者的作家身份,并没有破坏这本书的历史感。实际上,文学家亦史学家的合一是中国更为古老的书写传统,只是这种写作当下缺乏出色的文本。本书值得关注,它不仅书写了从东吴、东晋到中华民国的南京史,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地方与国家之间的互动或者说张力,在城市史的写作中充满矛盾,也因此充满魅力。在此方面,南京人叶兆言为南京的历史书写,做出了新的尝试。

  2、《托马斯·克伦威尔:亨利八世最忠诚的仆人鲜为人知的故事》[英]特蕾西·博尔曼 著 郭玉红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9月

  在英国史上,托马斯·克伦威尔(注意,不是奥利弗·克伦威尔)被长期视为阴谋家。他出身平民,却骗取了亨利八世的信任,通过排斥异己、暗害、拉帮结派等手段,大权独揽近10年,最终被亨利八世斩首。

  克伦威尔用非法手段处决托马斯·莫尔(就是写《乌托邦》的那个人,被称为圣人),并大量拆毁教堂,毁坏了许多古代名建筑,这让他臭名昭著。然而,近年来学界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看法,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在《提堂》《狼厅》中,率先将克伦威尔塑造成一名充满同情心的人物,这两本小说先后赢得布克奖。

  本书堪称是《提堂》《狼厅》的历史版,作者提出:虽然克伦威尔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手段,但目的是巩固皇室力量,通过剥夺了地方贵族、教会的权力,实现大一统,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中枢的操盘能力,这为英国率先成为近代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克伦威尔推行的是务实主义的理性政治路线,它破除了传统治理中依靠传统、习俗、神秘的低效局面,他实现了马基雅维利写在纸面上的那些设想的,影响深远。

  本书细致地勾勒出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折之难,克伦威尔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努力并未失败,其中关窍,值得后人长期探讨。

  3、《重写晚明史:王朝的末路》樊树志 著 中华书局 2019年7月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五卷本《重写晚明史》的最后一本,这套出自专家之手的通识性史书一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一方面,本书深入浅出,语言平易,却将读者带到当代晚明史研究的最前线,对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均给出了明白、清晰的回应,堪称是明史爱好者的进阶读物。另一方面,本书材料丰富,引证功夫深厚,既为普通读者展示了学术规范,又呈现出晚明史材料的丰富样态,为读者今后更深入的阅读提供了方便。

  本书作为煌煌巨著的大结局,文笔可圈可点,有一种悲凉沉雄的气势。晚明史始于空前的历史机遇,却因一次次变革尝试失败,最终积聚成无法挽回的社会危机,令人扼腕长叹。

  4、《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时代》虞云国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宋高宗是一个奇特的皇帝,如果不是金兵南下,致皇子纷纷被捕、夭亡,他根本不可能成为皇帝。得位不正,实力不足,可南渡之后,竟迅速扭转危局,使宋祚又延续了100多年,诚为历代所无。

  对于宋高宗朝,读者常有偏安、缺乏进取心、奸臣当道等先入之见,很少站在历史具体需要的角度,去思考一系列举措的成因。不否认,统治者的个人认识与意志会对历史产生巨大影响,但宋高宗也是经过反复权衡,才做出决断的,作为后人,有必要深入去了解其中背景。

  本书考证严谨,叙事生动,堪称是深入了解南宋史的必读书。

  5、《中国早期艺术史》[瑞典]喜仁龙 著 陆香、郭雯熙、张同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喜龙仁是西方从事中国艺术研究的先驱之一,他的《北京的城门和城墙》《中国园林》等已有中文版,销量极佳。本书聚焦于雕塑、园林、青铜器、陶器等,断代较奇怪,从史前到殷商、周朝,下至隋唐雕塑,可在建筑一章,又将清朝列入其中。

  这体现出,当时西方史学界对夏朝是否存在尚有争议,且局限于西方艺术史的视野,对中国画、中国书法、碑帖等较忽视,更重视器物、雕塑等立体的艺术创作,因此难以梳理出清晰的中国艺术发展脉络。

  好在喜龙仁是一位颇具艺术气质的研究者,本书能排除偏见,沿着艺术精神的脉络,对中国艺术史予以整理。

  从积极一面看,书中保留了大量文物图片,在编辑过程中,饱含了发现的惊喜,而不是将文物图片仅作为证据来罗列。这对于看惯历史课本的读者来说,不啻是一种洗礼,所以本书也可作为美术教材来阅读。

  从消极一面看,作者虚拟了一个被他者化的东方艺术精神,这就切断了艺术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东方艺术变成概念制造出来的架空品,易使读者产生误会。

  本书努力传达着东方美的力量,给读者的震撼力远超普通学术著作,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6、《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陈力卫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6月

  旅日学者陈力卫的这本专著,聚焦于近代以来中日词语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个问题意识之下,内容却是一个个具体而重要的主题,比如中国的留日学生如何将日本翻译的新词带入中国的,比如具体词语如“主义”在此过程中演变的脉络。由于语言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甚至世界观,因此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不仅关乎语言史,也实质性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乃至思想命名之下的行动。

  7、《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邓野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8月

  邓野先生著书素来低调,中国现代史佳作不断。本书无论对蒋介石研究,还是中国抗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都给出了自己新的视角。作者认为蒋并非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他准确预判了苏德战争的爆发,并试图利用国际变局将日本赶出中国。通过历史细节的还原,人们也从中看到了一个身陷战争泥潭的弱国领袖的困境,在决策和行动中的无奈和悲凉。

  8、《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余世存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年9月

  梁启超称,“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影响同治、光绪年间知识精英的龚自珍,是少见的可以给几代人提供思想资源的清代人物。他的《己亥杂诗》被称为一本奇书,而文化学者余世存对这本奇书的解读,构成了历史与当下相遇的另外一种奇特文本,在2019年这样一个新的“已亥”年读来,格外引人思考。

  9、《气候改变世界:看千年前的气候变迁,如何重新划分世界文明的版图》[美]布莱恩·费根 著 黃中憲 译 天地出版社 2019年7月

  气候和历史的关系,一直是个迷人的话题,但因其涉及环境、科技史和长时段历史视野,因此是个有趣却难写的主题。本书的难度看起来同样如此甚至更大,因为主题是世界文明及其变迁,比如气候如何让欧洲步入兴盛期、如何让吴哥窟加速覆灭、玛雅文明土崩瓦解等等。作者的考古学知识和对各种替代性气候资料的交叉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书的解释力。

  10、《DK人类探险史》[英]皇家地理学会、[英]DK公司 著 徐菊 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年8月

  现代世界始于伟大的地理发现,而这些发现源自一代代人们的探险精神。从一万年前苏美尔人开创出最早的农业,到1920年皮尔里率先到达北极极点,前人书写了一部壮丽的探险史,这是勇气与理性的奉献,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值得注意的是,驱动前人探险的力量,往往源于贫穷,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大多数现代人已无温饱之虞。在过度关照之下,现代人还有必要去冒险吗?我们的探险精神会不会因此枯萎?如果丧失探险精神,谁来拓展人类活动的新边界呢?

  本书制作精美、厚重,既是一份丰富的礼物,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期望。每个年轻人都应该读这本书,当我们被学业折磨得筋疲力尽,当我们在职场上感到孤立无援时,应该想到,生命不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个小我的目标,还有更重要的使命高悬在我们头上。伟大的事业召唤着每个人,总有一片新大陆,值得我们为之而奋斗。

  本书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猎奇层面,而是提供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力量:不论时代怎样变化,我们仍不能放弃冒险精神,所谓成功者,就是在生活中发现新的险滩,并一往无前地去征服它。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