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好书榜社科历史类十一月好书榜

2017年12月04日14:20   新浪读书   微博

  本期荐书人:李礼 解玺璋

  1、《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罗新 著 新星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2018年1月

  从北京(大都)健德门启程,15天时间,北大历史学家罗新一步一步用脚丈量了450公里的河山,抵达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旅行记录,而是融汇了罗教授对历史文化、故人往事乃至当下的思考,也包括因“徒步”而引发的不同体验,这一切在作者平静从容、流畅优美的讲述中,呈现出迷人的色彩,甚至令人产生带着罗教授的书去走一程的冲动。

  2、《慈悲与玫瑰》熊培云 著 新星出版社    2017年10月

  熊培云是思想随笔的写作高手。《慈悲与玫瑰》是他思想的最新结晶。他的思想随笔深刻、深邃,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兼有轻盈灵动的文笔,读他的书,仿佛听一曲美妙的音乐,有余音绕梁之感;又如饮佳酿,回味无穷。这得益于他的勤读和勤思,勤读,使得他能取整个人类的思想成果为我所用;勤思,则磨砺他的思想更锐利,更透彻,能够穿透历史和现实之间的重重迷雾,寻求世间的真理和真相。如果说,他先前的作品侧重于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那么,《慈悲与玫瑰》则转为向内,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精神世界。他的长篇“自序”以这样一句话结束:“一个人进山找神,找了一辈子,最后才知道山顶上的那个神就是他自己。”这句话最能代表他的思想成果。

  3、《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乔丽华 著  九州出版社  2017年10月

  朱安以一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家庭妇女而被学界所关注,恰恰因为她背后的那个人不“普通”。但无论如何,《朱安传》的出版,都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收获。为朱安作传不容易,除了材料的匮乏、分散、零碎,更大的障碍是有许多能说或不能说的禁忌。因此,这部作品不仅考验作者的耐心和学术功力,也考验她的胆识和智慧。她从浩如烟海的鲁迅研究资料中认真、仔细地爬梳、整理出丝丝缕缕的有用细节,求证事实真相,不仅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真可谓“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然后,小心、谨慎地建构起鲁迅与朱安的关系,为全面认识鲁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4、《追寻历史:一个记者和他的20世纪》[美]白修德 著 石雨晴、柯育辰 译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1月

  中国的抗日战争、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和政治博弈、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总统竞选和肯尼迪家族的悲剧——美国传奇记者白修德的回忆录不仅记录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还将20世纪重要时段、事件、人物,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如实书写。作为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美国驻华传奇记者、费正清入室弟子,白修德对世界政治形势和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白修德积累并保存的一手资料更为20世纪世界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5、《伯希和北京日记》[法]保罗·伯希和 著 萧菁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伯希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外国人,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他恰好在北京,亲历了使馆区被义和团围攻的全过程。因此本著可谓一种新的“义和团运动亲历记”,虽然由于伯氏只是抽空将所见所闻记录在小纸片上,日记显得零散和碎片化,不过仍极具现场感,加之本书系中文首译,仍不失为回到历史现场的珍贵史料。

  6、《战争的余烬》[美]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著 詹涓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11月

  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作品,讲述了从1919年巴黎和会遭到漠视,到1945年被法国重新占领的越南。越南虽然传统中一直作为法国殖民地,但大概考虑到美国人“做着跟法国人不同的梦,走的却是同样的道路”,本书着墨最多还是美国,并对北越、南越、中国、苏联均有涉及,作者持论公平,文本老辣,并用充满戏剧性的笔调传递一种历史教益:愚蠢而非邪恶常常左右着历史的走向。

  7、《美国的凯撒大帝:麦克阿瑟》[美]威廉·曼彻斯特 著 黄瑶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0月

  只要看到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的名字,中国读者便可以激发很大的阅读兴趣。他的经典著作《光荣与梦想》。妙笔生花地再现了美国1932-1972年40年历史,引进中国后影响深远,成为经典。何况这次的主人翁,中国读者并非陌生,而是对东亚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麦克阿瑟将军,后者传记等著作虽不少,但在《光荣与梦想》作者的笔下,定有另一番模样。

  8、《天下为学说裂: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瞿骏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10月

  这是一本很有意味,又很有思想深度的书。作者抓住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思想与文化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现象,探讨其中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的独特性及复杂性,揭示近代读书人对变革、进步的渴求,以及如何通过思想文化革命影响、促进社会政治革命。作者注意到,中国近代发生的国变背后总是伴随着影响更加深远的天下之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与政治秩序解体相伴而来的是深重的文化危机”。而这种文化危机,或曰政教危机,恰恰又是知识群体被革命裹胁的社会政治土壤。他把目光投向传统精英群体之外的青年学生和地方读书人,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在新旧交替、“交互激荡”的历史情境中,他们是如何塑造思想文化革命的形态,同时又被思想文化革命所塑造的。

  9、《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美]卜寿姗 著 皮佳佳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1月

  中国文人画不仅关乎艺术史,从来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部分,不过对此感兴趣的人多,说得清的人却少。本书最重要的贡献,可能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和产生的社会环境,从而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显示了一种广阔的历史视角,并以历史背景为反观,呈现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

  10、《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黄兴涛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才出现的新名词和新概念,它是清王朝临近崩溃之际和最终覆亡之后,在中国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观念凝结物,具有政治、社会文化符号意义,深刻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并可以从中洞察中国政党政治与国家结构的特征。本书史料扎实,问题意识清晰,足以让读者了解上述问题的来龙去脉。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