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好书榜生活艺术新知类八月好书榜

2017年09月19日15:03   新浪读书   微博

  本期荐书人:涂涂 何肆

  1、《中国古代技术文化》江晓原 著 中华书局  2017年8月

  从“科普”的角度讲,能将科学技术知识讲得深入浅出不易,再追根溯源梳理其历史则更需要“跨界”。江晓原教授在高校首创科学史系,以汇通古今的视野、兼修文理的学识,从中国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讲述关于技术、工程、天文、地理、医学、文化等相关历史文化,是一部难得的、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众读物。

  2、《论巴赫》[德]施韦泽 著 何源、陈广琛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一本跳票了五年的巨著,出版商一再预告,又一再推迟——它实际上是一本公版书,但却太难翻译,也太难编辑了。但这本关于巴赫的书,又如此重要,不但对于理解巴赫重要,对于理解施韦泽,可能也同样重要。现在,书终于来了,必须说明的是,阅读,可能就像翻译和编辑过程一样,也并不容易。

  3、《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  领读文化 整理  九州出版社  2017年8月

  这里有老老老“老北京”的全部记忆:小手艺人、小商小贩、衣食住行、民风民俗……这里描绘的是宫廷、朝堂、书斋、林泉之外的另一种生活。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这些堪称“中国风物手绘照片”的外销画极大地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如今,这些鲜活生动、真实质朴的画面又将那些与我们不告而别的生活重现眼前。

  4、《竞争的艺术》[澳]塞巴斯蒂安·斯密 著 程雪、董欣然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8月

  马蒂斯与毕加索,马奈与德加,弗洛伊德与培根,波洛克与德·库宁,八位现代艺术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画家。他们曾彼此亲近,相映生辉,也曾相互疏远,相互怨怼。《竞争的艺术》探寻作为一个艺术家,一步步成就自己风格、发出自己声音的道路……这是关于两个杰出的灵魂相遇的故事。当最可贵的知音亦是自己最强劲的对手时,会发生什么?艺术评论家塞巴斯蒂安·斯密为我们讲述了四个这样的故事。

  5、《游隼》[英]J.A。贝克 著 李斯本 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年8月

  一本1967年出版的老书,一个在中文世界默默无闻的名字,一个痴情的观鸟者。J.A。贝克以极端投入的方式观察着游隼,从秋天到春天,他为游隼写下的这本传记,跨越了自然写作,文学写作,并最终上升为对寂静的极致追求。

  6、《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瑞典]喜仁龙 著 宋惕冰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06月

  了解和研究北京旧城的经典参考书,作者把北京的城门与城墙每隔数米进行编号记录,完整而详细留下北京古城的全貌。

  作者喜仁龙为一代瑞典汉学大家,毕生热爱北京,译者宋惕冰则为北京文化耋旧,曾创办迄今关于老北京最重要的文化杂志《燕都》。作者译者两代人各自深怀对北京的了解和理解,堪称珠联璧合。

  7、《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英]罗宾·邓巴 著 张杰、区沛仪 译 现代出版社  2017年7月

  好玩的书,说有个邓巴数,表明人类能维持熟人关系的人数上限是150,这个数据来自对大脑皮层的研究,也来自历史知识——比如在原始部落,150人左右是氏族的规模;在军队中,最小的独立军事规模也在150人左右。朋友超过150会怎么样?不怎么样,但可能你会不看他们的朋友圈,因为你没法跟他们聊八卦……

  8、《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美]彼得·盖伊 著 骆守怡、杜冬 译  译林出版社  2017年2月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近两百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

  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9、《自恋时代:现代人,你为何这么爱自己?》[美]简·M。腾格、W。基斯·坎贝尔 著 付金涛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8月

  自恋文化由来已久,早在希腊神话中就有那耳喀索斯的故事,但是近半个世纪,自恋文化已借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飞速传播至全球 ,最终造就了今天的“自恋时代”。本书以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为脉络,全方位阐释‘自恋’的前身、自恋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整个进化过程。整容潮流、金融危机、网络色情、感情出轨、校园霸凌、反社会事件、信仰缺失……这一切的幕后根源都是现代人心中膨胀的自我意识?看两位心理学家如何从专业视角对社会乱象进行另类解答。

  10、《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英]罗瑞·斯图尔特 著 沈一鸣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8月

  2002年,罗瑞·斯图尔特29岁,他的徒步穿越亚洲计划已经进行到第三年。他在这年要穿越的是阿富汗中央山地——不用说,是一段危险的旅程,但这36天的徒步历险,留下了一段关于阿富汗的真切经历,今天要再重复这样的旅程,已经难以想象了。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