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是语文书》:心事浩茫连语文

2017年05月22日15:27   齐鲁晚报   微博
《语文不是语文书》 苏祖祥 著   东方出版社《语文不是语文书》 苏祖祥 著   东方出版社

  2013年5月,我主编的“回望民国教育”系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在温州苍南中学举行首发式,还有一场民国教育研讨会。苏祖祥也赶来了,并在会上做了一个“何为语文?语文何为?”的发言,他认真地写了长篇发言稿,可惜给他的时间不够,只能说个大概。他把全文发给我,我觉得颇有新意,特别是对美国语文与中国语文的对比,视野开阔,我建议他在发言稿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思考、修改。这里有个小小的插曲,他最初对三种语文课本(现行人教版语文、美国语文、民国语文)进行比较时,把北京某书商找人编的“民国中学语文”,当做了民国时期的原版课本。此书出版之前,书商曾找我为此写序,我便指出这一点,这只是从民国时期不同中学国文课本上的选文中汇编而成的,无法体现民国课文本身的特质,没有答应写序。我指出这一点后,老苏及时删去了相关的分析和比较,把重点放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与美国语文课本的比较上。

  这也成为他2014年“美国语文观察”的开始。当时,正好山西的老牌杂志《名作欣赏》找我约稿,我便把他推荐给了主编。很快由他主持的“美国语文观察”、“《国文百八课》观察”、“台湾《国文》观察”等系列便源源不断地推出。其间他还邀请蔡朝阳、杨林柯、周迪谦、李华平等同行执笔,蜀中作家冉云飞、陕西作家狄马以及孙绍振教授也加入进来,构成了一次小小的“语文研究热”。

  他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他的视角始终不离语文,却又摆脱了寻章摘句、碎片化的学科束缚,深入到语文的本质,触摸到思想的语文和语文的思想,从语言学、文艺学、历史学、伦理学、诠释学、哲学等角度,对教材编辑、文本解读、训练体系都有新的独特理解。他的《历史:为语文建立坐标》一文有较强的形而上思辨色彩,不少思路与我平时的思考不谋而合。

  “语文不是语文书”,他的这个说法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前辈教育家早就有过类似的论断。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林语堂也说过:“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在这个意义上,祖祥所做的工作,无非是尽力拓展语文的无限性,将有限的语文书带入无限的语文天地,从而找回因长期的知识点导向而丧失的语文灵魂,重新为语文教育定位。

  “语文不是语文书”,意味着真正的语文不是几本语文教科书所能涵盖的。他在书中反复强调,语文的范围包括语言和文学,也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真正的语文应该对人类文明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只有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创造活动葆有永不衰竭的兴趣和爱好,对语言积累、言语活动、文学艺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语文才有可能是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语文之树才能长青。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他提出“真正的语文在语文课本之外”,可谓深得语文个中三昧。

  他已在讲台上站了三十一年,致力于找回语文的真实意义,却一向信奉温和、节制、平衡的渐进主义。据他自己说,既能顾及学生的高考目标,又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他不愿急功近利地逼学生死学,也不愿华而不实地放空炮。他不会只顾眼前,一切围着分数转,也不会故作惊人之语,凌空蹈虚,愤世嫉俗,而是尽自己所能,帮学校联系作家、学者和名师做讲座、开课,开阔师生的眼界。

  他试图为语文寻找坐标原点,也就是从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中寻找语文的真谛。他常常说,语文实际上承担着寻找言说方式、探寻生命意义、追问存在理由、凸显个体尊严、形塑民族性格的重任,承担着为每一个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的责任,换言之,语文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言说体系。与此同时,当然也为语文教师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可以说,他找到了。他喜欢鲁迅先生的诗句“心事浩茫连广宇”。作为一名将大半生的有效生命奉献给了讲台的教师,成全学生更是他的心愿,他所期待的就是一个个元气淋漓、生命健旺的公民茁壮成长起来,一个新的时代渐行渐近。他一面紧贴着大地,默默前行;一面志存高远,仰望星空。心事浩茫连语文,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傅国涌)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