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安》:读懂电影之后的李安

2016年11月28日18:23   深圳晚报
《读李安》 罗伯特·阿普 亚当·巴克曼 詹姆斯·麦克雷 编著 邵文实 译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读李安》 罗伯特·阿普 亚当·巴克曼 詹姆斯·麦克雷 编著 邵文实 译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在一次罕见的采访中,李安说:“如果你想了解我,一切尽在我的电影中。”

  无论《断背山》,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执导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会成为年度话题。11月11日,李安执导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全球仅有纽约、洛杉矶、北京、上海、台北的5家影院可放映120帧/4K/3D的最高配置版本,李安就是这么特别,让大家习惯并喜欢的一种特别。

  李安拍摄电影,有人则研究拍摄电影的李安。近日,由西方3位学者联合著成、运用原典哲学来评析李安电影的《读李安》一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一个全新角度阐释了李安的艺术,以东方、西方两种不同哲学传统,来诠释李安的电影,还原一种伟大艺术。

  研究李安的“电影哲学”

  《读李安》英文版是2013年由美国肯塔基大学出版的,它的三位作者从哲学出发,研究李安的“电影哲学”。罗伯特·阿普(Robert Arp)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哲学博士,亚当·巴克曼(Adam Barkman)是加拿大耶稣基督学院哲学副教授、韩国知名理工大学延世大学哲学教授,詹姆斯·麦克雷(James McRae)是威斯敏斯特学院亚洲哲学及宗教副教授,亚洲研究课程协调人。三人出于对亚洲及比较哲学的兴趣,共同创作了此书。《读李安》英文版在国外出版时,就获得了高度评价,被称为“让读者们更加理解李安电影作品的必备指南性图书”。

  三位作者运用了东西方两种不同哲学传统来评析李安导演的作品。图书第一部分聚焦李安的华语影片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道、儒及佛学哲学主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其导演的英语影片中所体现的西方哲学思想主题。然而,全书的终极目标在于探索李安糅合这两种文化、架构中西文化沟通桥梁(即为表现电影主旨内容,策略性的汲取中西文化思想)的电影导演哲学。

  弗里德里希·尼采说过,一切哲学都是自传:一位好作家应当将自己的灵魂倾洒在纸上,如果有人理解了他的作品,就会理解他的为人。《读李安》正是这样一部透过他的电影来了解他的为人和他强大精神世界的作品,书里面分析了他对东方哲学深厚的理解与对西方哲学深刻的把握以及两者如何浑然天成在他身上的融合。

  李安的东方哲学主旨

  李安哲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将东西方思想元素混合在一起的方式。李安之所以成为李安,不仅是因为他足以傲人的才华,更因为他传统东方哲学的深厚沉淀与西方哲学的升华。

  该书的责任编辑杨静介绍,李安的东方哲学体现了“克己”与“自然”的主旨。李安在讨论他2000年的电影《卧虎藏龙》时说,“卧虎”和“藏龙”都与藏于表面之下的东西有关,特别是潜藏的“激情、情感、欲望——藏于我们所有人内心的龙。”《卧虎藏龙》昭示,本真的自我修为是一个人的天性自由与社会角色、关系和责任之间的平衡。

  《断背山》则以电影的形式捕捉到了重要的朋友关系与“仁”这一道德概念的共生关系,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从道德的而非性的角度去看待同性恋。孟子的例子证明,人类的首要兴趣不在于食色,而是具有伦理倾向。朋友之间的关系是“仁”的表现最强烈之处。

  生命的电影不只是一部电影

  在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和《绿巨人》中,暴力充当了自我实现、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绊脚石。李安哲学性地认为,非暴力是通向个人和国家救赎的更富人性、更有效的途径。李安的非暴力哲学倾向于普遍的、和平主义的、激进的基督徒形式和甘地形式,这些形式也许会“改变”反对者的“灵魂”,通过“对恶行的非暴力抵抗”来担负起“个人的救赎”。在李安的电影中,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的暴力,因此作为一种作战模式的暴力本身,天生具有破坏性。李安指明,暴力会阻断救赎民众、恢复关系和保护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可能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颠倒的世界中,”李安曾评论,“用《圣经》的话来说,我们失去了乐园。”我们可能失去的乐园是什么?李安利用道教和大乘佛教提倡的与自然界相和谐的普遍道德观,又以更多犹太教与基督教兼有的术语来使之得到充实,主张存在于自然法则得到辨明和尊重之时的那种安静或和谐的状态。

  杨静说,李安的电影为何常常有过人之处,我们可以从《读李安》里找到答案。这本书也提醒我们,要在我们的电影终结之前,移情性地过自己的生活。虽然它将会终结,但我们生命的“电影”不只是电影。我们可以遇见自己正在迫近的死亡,并发现它与我们所独有的生命的关系。我们能触摸的东西没有“永远”。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李福莹)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