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

2016年11月22日17:36   新浪读书

  新浪好书榜2016年10月社科榜榜评

  1.《纳粹医生》[美]罗伯特·杰伊·利夫顿 著 王毅、刘伟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年10月

  揭露和谴责纳粹恶行的书并不鲜见,而利夫顿的这本《纳粹医生》之所以引人瞩目,此书的副标题:医学屠杀与种族灭绝心理学,或许透露了一些信息。他的研究指向服务于纳粹集中营的医生的心理世界,试图回答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这个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它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变得邪恶的。他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即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个体自我的集体化和他者化,这种当事人有意识的角色切换,使得邪恶被合理化,甚至崇高化了。他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文革”中的个体行为,以及网络民意匿名化的暴力行为,都极富启发性。

  2.《丝绸之路》[英]彼得·弗兰科潘 著 邵旭东、孙芳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性巨著,作者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观察和描述人类的历史,他所展现的历史风光,或许正是被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叙事有意无意间所遮蔽、所忽略、所歪曲的,相对于先有的“欧洲中心”视角,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东方中心”的视角,但并不局限于此,译者称作“多线程”史观,如同文学中的“多视角叙事”。的确,它不仅仅是关于欧洲或西方,也不仅仅是关于俄罗斯和中东,也不仅仅是关于中国或印度,它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当然,它会关注以前被人忽略的那些方面。

  3.《历史的拐点》马立诚 著  东方出版社  2016年11月

  马立诚的《历史的拐点》是一本讲述中国改革历史的专著。作者梳理了从春秋时的子产到清末的康梁,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著名的13次改革,并试图探寻这些改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何以都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他在书中特别强调一点,即改革是建设性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文明的发展。当下,中国的改革正走到成败攸关的时刻,因此,总结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成败得失,以资借鉴和思考,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4.《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德]沃尔夫冈·J。蒙森 著 阎克文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10月

  恰如译者所言:“本书可以看作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对马克斯·韦伯一生的政治述评。”作者非常精准地把握住了韦伯的政治思考脉络,透过19世纪末德国经济崛起而政治保守的现实,以及“一战”后德国民族复兴的焦虑所掩盖的魏玛宪制的脆弱,他发现了一个在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徘徊着的韦伯。这不是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解释,而是根据对原始材料的谨慎分析所刻画的韦伯的政治人格,力求描绘出韦伯的全部复杂性,包括他的内在矛盾和模棱两可。

  5.《亚洲的去魔化》[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刘兴华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0月

  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至今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之一,虽然如今已是“全球化”时代,但自为迷障或互为迷障的情形并没有很大改观。《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是一本反思历史,映照现实的著作,作者重新审视18世纪欧洲对亚洲的“发现”和认识,在“去魔化”的同时,一直伴随着自身投影下的所蔽和所偏,从这里,我们可以部分还原18世纪亚洲的相貌,而看得更真切的,倒是欧洲眼珠光影中幻映出来的他们的自我影像。此书给予我们的启示还在于,我们似乎也有必要重新审视150年来对于西方的认识和发现,庶几真切地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

  6.《汉学书评》  杨联陞 著   商务印书馆  2016年8月

  书评我们并不陌生,而对于书评的不满和批评亦时有所见。杨联陞先生的书评恰好给有志于书评者树立了一个标杆。这里辑录了杨先生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所作中英文书评60余篇,所评皆为名家代表作品,内容包罗了中国文化史的全部。余英时先生声称,在他的书评中,看到了“杨先生的博雅”。而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书评篇篇都有深度,能纠正原著中的重大失误,或澄清专家所困惑已久的关键问题”,这是因为,他把写书评当学问来做,而他的书评也成为奠定他学术地位很重要的一块基石。

  7.《最后的大队》[日]野岛刚 著 芦荻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0月

  日本作家、资深媒体人野岛刚,在《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这本书中,第一次将日本与中国台湾之间存在了20多年的一段秘史公之于众。从作者缜密而生动的记述中,我们了解到,1949年之后,有一个被称作“白团”的日本军事顾问团,曾穿过驻日盟军的封锁,从日本潜赴台湾,为蒋介石的台湾防务与“反攻大陆”计划出谋划策,并培养军事人才。而“白团”的成员,均为旧日本帝国的军人。作者依据所发掘的密藏数十年无人知晓的史料,描绘出“政治家蒋介石”的真实面貌,以及他与日本之间的真实关系。

  8.《饮冰室遗珍》  汤志钧、汤仁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7月

  梁启超的著作,固先有《饮冰室合集》,后有《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却不能说搜求尽了。这本《饮冰室遗珍》以部分未曾结集的梁氏文稿和函札,弥补了某些空白和不足。其中十分珍贵的,有梁氏早期就读学海堂时的作品四篇,以及梁氏流亡日本期间的部分佚札,多是未曾露布的,对研究梁氏在日本的活动很有参考价值。尤其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梁氏在湖南时务学堂教学的一批材料,如学堂答问、学堂劄记、课艺补遗梁批、学堂日记梁批、学堂答问梁批和学堂功课详细章程,都是极难得的史料。

  9.《鸭池十讲》  罗庸 著、杜志勇 编订 北京出版社  2016年10月

  这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中的一种,作者罗庸固是一位国学大师,曾任教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大,这本书中所收讲稿十篇,多数作于昆明讲学期间。鸭池既是滇池的别称,以此名书,便有以记其地的意思。其内容不出三个范围:一种是关于为学做人方面的话,一种是关于诗的,还有一种是关于文学史的。罗庸讲国学注重人格培养,始终贯彻传统“诗教”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本深入浅出阐发中国文化精神的书。他的另一本“小书”《习坎庸言校正》亦同时出版。

  10.《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美]特伦斯·鲍尔[英]理查德·贝拉米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6年1月

  20世纪是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都异常活跃的世纪。该书正是关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系统考察。全书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20世纪政治思想的面貌,在对思想家和主题的遴选上,力戒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多元、持中,面面俱到。叙述方法则极力避免以现在的立场去评判某些观念对今天的我们是否具有意义和是否重要,而是尽力开掘其在所处时代的意义。总之,作为对20世纪政治思想的考察,该书呈现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复杂性和冲突与对抗的尖锐性。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