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名与笔名 |
原名周树人,笔名之多为现在中国文学家至冠。据说有多达300的笔名。鲁迅为其笔名之一。 |
籍贯 |
浙江省绍兴人。为辛亥革命发源的重要省份。同籍有著名学术大师章太炎,为鲁迅老师。女革命秋瑾为鲁迅朋辈。著名散文家周作人,为鲁迅的兄弟。 |
生卒年月 |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生于清末,死于日本大规模侵华前夕。 |
相关图书
鲁迅的论敌
鲁迅的创作生活,由他38岁至55岁告一段落,并不算长久,而在论战方面,耗费了他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假若没有这些论战的话,鲁迅的作品会怎么样的呢?我想是可想而知的,但生活没有假若如。 |
(一)现代评论派。主要是在北京时,一批曾留学外国而有点成就的学者,被人称为“正人君子”的,最为鲁迅所痛恨。
(二)革命文学派。他到了上海,被太阳社、创造社围剿,被骂为“封建余孽”,“失意的法西斯分子”。表现最为得力的有太阳社的钱杏村、创造社的叶灵凤等。
(三)新月派。1929年,上海出现了新月派,由梁实秋作中坚,提出“普遍的人性”,向革命文学派进攻。太阳社、创造社们觉得形势不妙,乃联合鲁迅及进步作家,组织左翼作家联盟。
|
|
|
|
|
|
|
|
毛泽东说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
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最可宝贵的品质。他认定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和文学家,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文化大革命”期间,鲁迅的著作和《红楼梦》是两个特殊
的领域,不但可以阅读,而且为了配合“文革”的需要,做了大量……[详细]
|
……“在厦门大学教
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鲁迅一时气极
,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时候,
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
上……[详细]
|
七十年前,同样的秋日午后,同一幢屋子同一个
房间,相似的场景,旧照中的人们与眼下在座者的容颜依稀相似;再现七十年前那一刻,当
日照中人的后辈们从互相熟悉的眉目间捕捉到似曾相识……[详细]
|
鲁迅、传统与现代人
|
人的生命是微弱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几人能向后来者标记自己的生命履历呢?在西方的语言环境中,生命是被动的,在英语的语法结构中,个体生命我是被出生的。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对于一个以自然生命为本体论根基的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国人来说,这几乎是不能理解的。[更多] |
纪念先生逝世七十周年:作为祭品的先知
|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不同的知识结构、阅读背景、生存体验使我们在与鲁迅生命相遇时难免褒贬不一,而且褒贬的具体性蔚然大观。这不能不说鲁迅其人其文有其内在的悖论和矛盾之处。[更多] |
在鲁迅路口
|
每次,在讲授鲁迅的作品时,我心里都像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我在“看客”这个词上划了一个又一个圈,我在“冷漠”这个词下加了一个又一个着重号。为了一篇短文,一则短篇小说,我跟我的学生,用去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更多] |
精读鲁迅五本书——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
鲁迅先生留下的著作共有300多万字,翻译作品也有300多万字。对于鲁迅这种跟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关系如此特殊的人物而言,要想完整地了解他就必须研究他的全部作品。[更多] |
正题反做的思想家——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
鲁迅在中国的影响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以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为主体的网民评选文化偶像时,鲁迅竟然荣登榜首。可是,人们对于鲁迅究竟有多少理解?恐怕依然值得我们追问。在许多情况下,鲁迅常常被人看作一个骂骂咧咧的干瘦老头,好像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骂乏走狗或者趴儿狗时所显示的尖酸刻毒的智慧。[更多] |
彬彬有礼的反叛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其叛逆精神确实值得我们这些学子仰慕。但是,在再三玩味之后,我却禁不住生起一种莫名的怅惘。狂人被看作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反叛者,其宣战的姿态,该是最有磅礴之气和潇洒之风的吧。[更多] |
鲁迅:在流言伤害中挺立不屈 |
从青年时代起,鲁迅就遭受流言的伤害。1898年春,他离家去南京求学,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流言的刺激。他回忆起,父亲逝世后,有一次同衍太太闲谈,她怂恿他在家里“到大橱的抽屉里”寻出首饰珠子一类东西“去变卖”。[更多] |
|
|
|
|
已经忘记,第一次读鲁迅是什么时候,没有疑问的是,肯定是一篇课文。可以肯定的是,尽管语文老师再四解释,狭隘的知识面与幼稚的心灵,注定一个中学生是无法理解鲁迅的。至于现在,尽管
在众多的专家学者的帮助下阅读了一系列关于鲁迅的论述,我依然没有勇气说我已经理解鲁
迅……【全文】【评论】
博客相关专题:
我们离鲁迅有多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