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新作《小道理:分寸之间》首次讲述“段子”哲学

2016年12月19日15:42   新浪读书
《小道理:分寸之间》  冯仑    长江文艺出版社《小道理:分寸之间》 冯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1月,长江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冯仑新作《小道理:分寸之间》。这本书可谓冯仑集大成之作。被称为“商界思想家”的冯仑首次讲述冯氏“段子”哲学,书中汇集他过半百的人生感喟与三十年成功经验,浅入深出讲道理,似是而非观世界。

  冯仑是非常成功的商人,以他为首的当年“万通六君子”(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潘石屹)至今仍在地产界或商界其他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冯仑又是“学者型”的商人,从2007年至今,冯仑的创作轨迹如下:

  30年前,披荆斩棘,野蛮生长;(《野蛮生长》)

  20年前,枝繁叶茂,理想丰满;(《理想丰满》)

  2 年前,重新上路,行在宽处;(《行在宽处》)

  现如今,谈小道理,分寸之间。(《小道理:分寸之间》)

  四本书各具特色,前三本都已在当年的图书市场上掀起一阵热潮。《小道理:分寸之间》,延续冯仑劲爆、麻辣的冯氏语言特色,且更甚之,更为不羁。单就书名看来,就内涵颇丰。

  首先,在冯仑看来,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小时代,大时代人人有家国梦想,谈的是大道理,而小时代则更小、更接地气儿,知道先管好自己的小事,再把小日子过成大日子。小时代更适合谈小道理。整个书名取意:为人处世,分寸之间。

  其次,冯仑颇受道家思想影响,崇尚老子的清静无为和孟子的中庸之道,书中涉及的“冯子论语”,有些就极具道家特色。诸如“争即不争,不争即争,争让皆分寸”,讲究的是拿捏分寸的重要性,做事就是这样,不疾不徐,曲直向前。

  第三,“小”“分”“寸”,都言极“微”之意。“小”与“大”相对,极具思辩性。人们随着阅历的增加,人生之路是慢慢拓宽的,但细微末节也不容忽视,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分寸感,讲究细小之处的掂量与处理。

  而内容上,这本书则凝聚了冯仑的思想精华,全书的立足点为冯仑的段子哲学,这是冯仑朋友眼中的冯氏哲学,更是不可多得的“商界精英的时代沉思录,地产导师的人生理想国”。正如马云所说,冯仑“把理想当中药吃,效果看坚持!”吴晓波则说:“冯仑先生是中国企业界的‘段子派’掌门,他的商业真相和管理智慧都在‘段子’里。读他的文字,总是能从那些生动、古怪或好笑的‘段子’里悟出一两个道理来。”这本书则直接围绕冯仑的一个个“段子”阐述,以独具冯氏特色的劲爆、麻辣而深刻的“冯子论语”为基础,浅入深出谈论理想、人生、圈子、地产、创业、金钱等,与商界精英们纵论房产江湖,分享商道秘笈;与年轻人漫谈理想人生,闲话分寸之间。

  小道理,有道理;分寸之间,自有分寸。看冯仑如何在小时代讲小道理,如何面对人生与成功之路上的各个分寸之间。

  作者介绍

  商界思想家,带领万通前进25年,守正出奇,践行理想,筑梦踏实。他是民营企业的布道者,体察历史,探究现实,勤于思考,乐于分享;他是社会公益的先行者,从学习国外先进到成立万通公益基金会,发起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知行合一;他是一个平和的人,有着智者的光辉和仁者的魅力。

  冯仑自序:仰面的婆姨低头的汉

  朋友R 君这几天好像要进洞房了,有种无法压抑的快乐即将从他内心里爆裂出来。

  R 君是一个艺术家,但比一般的艺术家更奇特,他跟人见面几乎不谈艺术,都是在谈做饭。我每次到他那个公园里的别墅的时候,会看到他很大的工作室里到处都是他种的树和他自己设计的家具,以及在那张独特的餐桌后面的他的画,在这种特别的氛围里,我每次都能感觉到他内心洋溢着的快乐。

  我:“你近来有没有遇到什么好事?”

  R君:“我撞上鬼了。”

  我:“撞上鬼也算是好事?”

  R君:“你忘咧?你以前说过爱情就是撞上鬼,都听说过但谁也没见过。我现在真撞上‘鬼’了。”

  我:“你这叫老房子着火,撞上的这个‘鬼’在哪儿呢?”

  R君:“她貌若天仙,是一著名模特,小我 34 岁,个子比我还高。”

  我:“拿来看看?”

  R君:“看?拿不来,你只能在手机里看。”于是大家拿着手机轮流看,然后跟他起哄,说还真是撞上鬼了。

  我:“这鬼缠到你身上了?你准备跟她咋个过呵?”

  R君:“嗨~我把这事儿和我女儿商量过了,女儿说没她的同意,我只能恋爱,但不可以结婚。前段时间我让她俩见了个面,然后偷偷又问了女儿的意见,女儿居然批准了。她说:‘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我不管啦。’你说我能不高兴?所以今天要好好地吃一顿。”

  说到吃,R 君总有无数多的话题,也能做无数多的拿手菜,更有无数多的让人赞叹的技艺。印象最深的是他杀猪的事,那是我第一次见他,他跟我讲:“一定要来吃我做的饭,因为我杀猪的方法不同。”

  这是我头一回听说因为杀猪的方法不同而必须要来吃一顿饭,我问:“为什么呢?杀猪能有什么绝招?”

  R 君:“冯哥你不懂,杀猪的时候,一定要让猪一边溜达一边看着你的眼睛,你要和它对望,让它处于一种放松和兴奋的状态中,这时你再一刀毙命。猪在死前没有恐惧,身体就不会排出酸和毒,这样的肉吃起来才会对人的身体有好处。”

  所以现在每次去 R 君家吃饭的时候,我总会问:“今天吃的猪是什么时辰杀的?微笑时?瞪眼时?兴奋时?还是快乐时?”他总是怪笑着跟我说:“莫麻达(没问题)!大哥放心吧,一定是让它快乐地死,然后我们快乐地吃。”

  我印象最深的是 R 君做的粉蒸肉,通常粉蒸肉的颜色都是咖啡色的,然后是米粉裹在肉上蒸出来。R 君做的粉蒸肉就不一样,首先,裹在肉上的米粉是白色的,肉也是白色的,而且切得很薄。其次,他做粉蒸肉不是放在碗里蒸的,而是拿笼屉蒸的,打开笼屉以后,肉仍然是白色的,放进嘴里没有任何油腻的感觉,而且米的香味儿和肉的香味儿能恰到好处地混合在一起,非常香。我们每次去他家必须要吃到这个粉蒸肉,当然,前提是猪要杀得合适。

  除了粉蒸肉,最让我诧异的是 R 君炸的油条,他用一种像大茶缸的东西装着铁锅熬的豆浆,拿出一根像法棍一样大的油条,然后拿着老式剪刀,咔哧咔哧地给我们剪,再把剪好的油条放到豆浆里就着吃,这样吃起来简直太爽了,太爽了!

  R 君还会做很多菜,但做得最多的就是把汉中和商洛那一带的乡下菜用一种新的方法还原出它原本的滋味儿,同时吃起来又很健康,这成了他的一绝。

  R 君在后厨指挥上菜的仪式也颇具喜感。他经常穿着拖鞋、短裤、汗衫儿,拿着一个步话机,像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般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突然就会呼喊:“包子包子,上油条。”我们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每当他喊:“包子包子,上粉蒸肉,上稀饭”时,我们都在等包子,等到快吃完的时候,我们问:“包子呢?”

  结果旁边站着的一个略显丰满的短头发和圆脸的女生告诉我们:“我就是包子,R 君给我们都是这样起名字的,除了‘包子’,还有‘饺子’和‘萝卜’。”我们都乐了,然后都开始开玩笑地喊:“包子包子,换个碟。”

  在过去的传统教育下,一些很严肃的战争电影中常见的画面是严肃的将军拿着一个步话机呼叫:“海燕海燕,我是什么什么;山峰山峰,我是什么什么。”大家觉得那是一种排山倒海、坚不可摧、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今天在餐桌上,R 君也拿个步话机这样喊,但是他喊的却是“包子包子,上油条”,或者 “包子包子,上豆浆”。这种情景总让人忍俊不禁,感到特别的放松和开心。

  R 君毕竟是艺术家,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无论餐厅、饭桌还是他的墙壁,总是时刻让人感觉到他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墙上的画是用彩色的线条简单勾勒出来的一幅人物肖像,这种画法,既不是油画,也不是国画,更没有用力把人画得那么逼真,他只是把人物最关键的特征抓住,然后用很粗的刷子三笔两笔刷出来人物的感觉,这就是他独特的风格。

  另外,最让他感到自豪的就是他的水龙系列雕塑,他先把水滴的感觉捕捉住,然后用不锈钢和其他特殊的材料,把抛在空中的水滴呈现出了龙的形态。这些作品得到了评论界和艺术界很高的评价,同时在市场上也有很好的反响。

  现在 R 君的生活很宽裕,他在公共空间的雕塑方面也很有心得,我酒足饭饱之后跟他开玩笑说:“这样吧,你帮我做一件事,给我设计一个墓吧。”

  R 君:“为啥要弄这个呢?”

  我:“这是要挑战你,也是要挑战自己。我们在做建筑的时候大多都是给活人做,而给死人做的时候却很少下功夫研究,所以很多人一做就流俗,做成了千篇一律的样子。你是艺术家但又不是建筑师,我想看你能给我做一个什么样的墓,既能让大家感觉亲近,愿意过去,能在墓园或者在建筑里让大家和已故的人发生关系,又能够滋养活着的人,使活着的人更加珍惜生命的美好。你想想,给我设计一个。”

  R君:“行,我来琢磨这个事儿。”

  我:“你最近又在忙什么事儿呢?”

  R君:“我一直琢磨在大地上做一个秦始皇的雕塑。”

  我:“电影里有很多秦始皇的形象,你怎么能把这个雕塑做得与众不同呢?”

  他突然站起来,神情严肃,做了一个撩开大衣的动作,然后低着头说:“这就是我要塑造的形象。”

  我:“我们过去看到的秦始皇都是昂首挺胸、阔步向前、孔武有力且目光炯炯,难道秦始皇就是你这样?这是啥样啊?”

  R 君:“冯哥,你不知道,西北人,尤其陕西人,他们最讲究的是内在的力量,内在的力量就是收敛、含蓄、敦实、向下。”

  我:“这概念说得是不错,可是你这样低着头是深思吗?”

  R君:“不对,陕西有一句老话叫‘仰面的婆姨,低头的汉’。在村里走路的时候,抬着头叉着腰的这种婆娘千万不要惹,她们动不动就会骂街,收拾你,但是更让人害怕的是那些有点罗圈腿儿和小驼背,弯着腰、拿着个烟袋、低头在村儿里走来走去的老人家,全村人的故事、命运、走向、每个家族里的事儿,其实他们都能操控,这就是‘低头的汉’。”

  “我现在要塑造的秦始皇就是这样的形象,是风中的始皇。我认为中国人应该是内在非常有力量,而外在又给人一种不争,谦和,收敛的形象。”

  我:“你把这样的秦始皇放在大地上,大概没有多少人去看,或者大家看了也不知道这雕塑是谁。”

  R 君:“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实际上的秦始皇个子不到一米七,是那种虚假的,高大挺拔的历史姿态给人们造成了误解,似乎英雄都必须是那样,事实上英雄就跟你我他,跟我们看到的推门出去和街上走的那些低头的汉子一模一样,这些人实际上才是最有力量的。”

  R 君的解释让我感到很震撼,也让我理解了真正中国人的内在和外在的表现方式,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低头的汉”。李嘉诚讲“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我现在明白了所谓的“无我”,大体上也就是陕西人讲的“低头的汉”。

  我们在学习、工作、旅行中往往注意那些虚假和张狂的“仰面的婆姨”,却恰恰忽视了身边真正有力量的这些“低头的汉”。像R君这样的朋友,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有,他们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咀嚼着自己的“小道理”,但其实蕴藏着强大的能量。而每个人修炼到最后其实也就变成了一个“低头的汉”。所以,我们不但不能忽视那些内敛而有力量、同时又不怎么表达的真正的英雄,更需要时刻保持这种低头的姿态,并使我们的内在变得更有力量更强大,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时代越来越多元,个体越来越绽放,偶尔会沉淀出一些有趣的“小道理”和故事,有感而发。今天能够把这些 “小道理”集结成为册,与大家分享,要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和发行团队,另外,此稿的成书过程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她对全稿完成和最终厘定文字不遗余力,贡献良多。

  是为序。

                            冯仑

                                   于北京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