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物流基地落户南通:让每一本书都被认真对待

2020年06月08日16:13   新浪读书   微博

  去年11月4日,著名出版品牌《读库》发布了一篇《来自读库的求助》,提到读库因库房面临搬迁,需要减小库存以降低搬迁成本,张立宪(老六)向读者发出一封求助信,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帮助,“让我们的书房变成读库库房”——结果是,这一求助得到了读者们的热情响应,迅速将《读库》的库存“抢”走。时隔七个月,期间还经历了艰难的疫情等诸多变数,2020年6月6日,读库在南通苏通开发区的物流基地正式启动,读库创始人张立宪在对谈中感谢十五年来一直陪伴的读者,特别是去年11月发布求助信以来,鼎力支持读库的合作方和众读者。

读库在南通苏通开发区的物流基地正式启动读库在南通苏通开发区的物流基地正式启动
南通苏通开发区物流基地南通苏通开发区物流基地

  尽管在对许多人而言都感陌生的南通苏通开发区,现场如《读库》往常的活动一样高朋满座,著名出版人董秀玉、书籍设计家宁成春等嘉宾也来祝贺,现场有园区方、出版人、书店代表、媒体人、作者及读者等约300人,直播观众超过百万。

  据了解,此番库房从北京迁移南通,读库又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各环节、各方面几乎都是顶级配置。读库南通物流基地采用了AGV货到人拣选、箱式自动化输送分拣系统及环形Miniload(箱式自动化立体仓库),货到人技术及一体化打包复核系统,实现作业高度自动化,管理高度信息化,流程高度标准化。

  “这个智能作业系统标志着读库的新征程。在中国,由于人工便宜,企业大多不愿做技术改造和升级迭代,但我认为出版业是现代工业,我们需要用最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最大程度的解放人力,再专心致志地做好我们的书。”张立宪期望,“未来我们能够以南通为基地,深耕长三角,让这个仓储基地不仅仅是一个存储和发货的地方,更是智慧相互启发的场所,是我们与读者产生真实交往的场所。”

张立宪向大家介绍新库房张立宪向大家介绍新库房

  关于《读库》

  2005年,以刊发中篇非虚构文章为主的《读库》问世,意为“阅读的仓库”,每两个月出版一辑。15年来,《读库》出了100期。2020年6月,位于江苏南通苏通园区的读库物流基地正式启用,第101期《读库》将从南通发往全国各地。

  除常规出版物《读库》外,还出版人文社科图书、人物传记、艺术类书籍,如《青衣张火丁》《共和国教科书》《护生画集》《城南旧事》《巴黎烧了吗?》《我的一生》等。

  2016年,读库开始推出其童书品牌“读小库”,与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出版机构均有版权合作。“读小库”分为五个年龄层,涵盖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以套装形式分辑推出,构成一条完整的阅读链。目前已出版十辑,五百余种。

  张立宪,出版人,作家,人称“老六”。《读库》创始人、主编。

  为什么落户南通?

  自2019年11月起,面临北京库房的迁移,《读库》曾有十几个备选城市。当时第一备选城市在签约前出了问题,就在这个时候南通开发区招商局联系到读库,张立宪临时决定放弃去第二备选城市考察,于2020年1月7日那个下着小雪的一天来到了南通。

  张立宪用“一拍即合,一见如故”来形容这次会面,南通最终成为《读库》新库房的归属。在进行了新厂房交接后,装修、改造即时进行,安装调试设备、搬迁提上日程。32吨载重的火车往返北京与南通之间50余车次,每个车次跋涉1200公里,完成了新旧库房的顺利过渡。《读库》十几人的物流团队也从北京迁到了南通,包括三个三口之家。

  “事实上证明,南通来对了。”张立宪说,库房搬迁之时,恰逢疫情,各行业停摆,呈缓慢滞重之态,“但在各界亲友的大力支持下,几乎所有的难题都得到了妥当而圆满的解决,有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早在2012年,张立宪就到过南通。当时有一家蓝印花布厂面临拆迁,他看到硕大的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库存,就跟厂长说:“干脆把这些库存全都卖给我吧,以便能及时遣散员工。”回到北京后,他就开始接收布厂的一批批货物。当年的7月21日,北京发生雨灾,读库的一个库房被山洪彻底摧毁,几十箱蓝印花布也跟着遭了秧。后来为这些淤在泥里的蓝印花布一一进行刮泥、清洗、晾晒,做了很多善后工作。“经此一事,感觉与这些花布成了患难之交,我妻子说,这些布一寸都不要动,就一直被存放在了我们的仓库里。”没曾想,八年后,读库库房迁移南通,这些花布又被一箱箱一车车地运回了南通。

  冥冥中有牵引,张立宪说这或许是早已注定好的相遇。提及南通,他感觉异常熟悉。南通籍著名艺术家徐累、冷冰川都是他的好朋友。而南通的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曾在《读库》全面介绍过,包括南通的刘勃、严锋、杨运、严晓星等也都是《读库》的资深作者。

  “从创办《读库》开始,就有一名令人深刻的南通铁杆读者,因为十几年来只有他一直用交通银行的账号,每年定期汇款给我。这次安家南通,我特地发了信息给她,希望他能来看看。”张立宪说起《读库》在南通的群众基础之深厚超出他想象,“与我们洽谈南通库房事宜的开发区领导、苏通园区工作人员的妈妈都常年征订《读库》,连我去银行办理开户时也被工作人员认出,他们都是《读库》的忠实读者。”

读库在南通苏通开发区的物流基地读库在南通苏通开发区的物流基地

  以南通为基地,深耕长三角

  手上一册《读库》,小开本,很轻盈,制作精良,摸上去极有质感,无论从外观设计、纸张、内容版式,都彼此呼应,只为传递文字精华。

  在最初创刊运营中,因曾深受分销商回款慢等出版及营销问题之苦,张立宪果决调整方向,于2008年起尝试自营直销模式,2011年《读库》就不再给其他渠道供货。通过直销渠道的支撑,《读库》成功地将图书的实际回款提高到七折。由此释放出的利润,一部分用来提高《读库》作为一本书的出版品质,一部分用来让利给读者。

  为了“让书像书”,张立宪让《读库》减去了可减的一切,又默默做足了很多心思在里面,他希望让内容之外的其他环节尽量不打扰到读者,希望《读库》让读者拿到手里之后,符合他对一本书的理解和期待,没什么感觉不舒服的地方。

  此番库房从北京迁移南通,读库又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各环节、各方面几乎都是顶级配置。读库南通物流基地采用了AGV货到人拣选、箱式自动化输送分拣系统及环形Miniload(箱式自动化立体仓库),货到人技术及一体化打包复核系统,实现作业高度自动化,管理高度信息化,流程高度标准化。

  “这个智能作业系统标志着读库的新征程。在中国,由于人工便宜,企业大多不愿做技术改造和升级迭代,但我认为出版业是现代工业,我们需要用最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最大程度的解放人力,再专心致志地做好我们的书。”张立宪期望,“未来我们能够以南通为基地,深耕长三角,让这个仓储基地不仅仅是一个存储和发货的地方,更是智慧相互启发的场所,是我们与读者产生真实交往的场所。”在新库房,还预留了一块空地,专门用于以后读者交流、读书、参加体验活动的场地。

  《读库》已经出了15年、100期,第101期将在本月中旬于南通物流基地被一一打包发出。十几年来,《读库》成为了许多人床头、沙发上的常备战略物资,通勤路上可以让人沉浸一时的伴侣,也被塞进即将出门远行的行囊中。

  张立宪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在过去的时代,“出版的好书太少,很多好书没有做好,读者该在某个年纪读到的好书并没有读到”。他亦不知未来人们的阅读方式是什么,但他说,我们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至少先把手头的这本书我们来做好,先把我们手里的这本书我们来读完。

  南通库房与智能作业系统

  读库南通物流基地总面积6173平米,其中高位货架仓储区3155平米,智能分拣区1230平米,人工临时区640平米,办公区344平米,展示区344平米,活动区460平米。其中,分拣区因自动化设备的加入,是北京库房分拣区的1.7倍大。

  读库南通物流基地智能分拣区占地1230平米,分为“货到人”存储区、拣选工作区、缓存区、复核打包区和分拣区。

存储区主要由7台载重可达600Kg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进行工作存储区主要由7台载重可达600Kg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进行工作
读库南通物流基地的自动化输送分拣系统读库南通物流基地的自动化输送分拣系统

  “货到人”存储区主要由7台载重可达600Kg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进行工作,采用二维码导航,将所需配货图书从该区域内3168个货位中取出,并调整最优路线运送至拣选工作区。原拣货员每人、每天20000+的步数将由AGV代劳。张立宪笑说,减少了工作量,很担心以后库房人员们的体重会增加。

  之所以如此“高调”地向读者“显摆”新库房,张立宪表示,就是要向读者展示每一本书在到他手里之前是如何被温柔、认真对待的。

  《读库》的库房以崭新、“高级”的面貌亮相,当有人问及张立宪库房搬迁完毕后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张立宪说,“没有困难了,接下去我们就是专心做好书、出好书。”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