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刘大先:改革开放后北京文学出现三类典型人物

2018年10月18日17:15   新浪读书   微博

  40年前,改革开放为文学打开了新的大门,随着文学黄金时代的到来,《十月》杂志应运而生。2018年,回望40年来北京文学的发展变化,作家、编辑、学者们共聚一堂,还原着、讲述着曾经亲历过的文学时代与浪潮。

2018年,回望40年来北京文学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10月12日在北京出版集团举办。图为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员刘大先  2018年,回望40年来北京文学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10月12日在北京出版集团举办。图为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员刘大先

  北京,异乡人的都市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员刘大先也曾作为异乡人,乘着火车沿着铁路来到北京,写下《异乡人的故乡》《北京站口》《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城市》等文章,“全国各地无数怀揣着梦想的青年,雄心勃勃乘着船、乘着火车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到北京,我们构成了新的北京。”

  刘大先在《异乡人的故乡》中曾经写道:“我经过与住过城市中,唯有北京给我这种博大、自信和踏实感,这使她成为真正意义上可以让游子感到熨贴的地方。某种意义上,‘北漂’这样的异乡人群体最能体现北京不同文化交融共生的人文底色。”

  多元而包容的北京也使得北京文学多姿多彩,“我比较喜欢城市题材的写作,而不是乡土题材的,北京文化的特殊之处在于,传统的老北京城乡区别不明显,城乡二元分化的结构是工业化之后出现的,以前从德胜门出北京城就是油菜地,我刚来北京时三环还有稻田,现在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刘大先说。

1 2 下一页

(责编:sh)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