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新作《建水记》领衔新浪好书榜2018年1月榜

2018年02月06日22:44   新浪读书   微博

  新浪读书讯 新浪好书榜2018年1月总榜出炉:于坚新作《建水记》位居榜首,其他九本图书分别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基因传:众生之源》、《使女的故事》、《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存在主义咖啡馆》、《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东北大学往事:1931-1949》、《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和《在孟溪那边》。

  以下为总榜图书的推荐理由或简介:

  1、《建水记》于坚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月

  于坚最新力作《建水记》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追问何为“诗意地栖居”。云南建水城,古称临安。如今,与它同时代兴起的古城大都焕然一新,而它却在20世纪城市化、大拆迁的洪流中如顽石般幸存,以致今天在中国,建水成了古典生活世界的活化石。阅读此书,可以令你跳脱出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学会理解一座古城、一座建筑、一种仪式,如何安放、庇护人类的心灵。

  2、《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1月

  暂且忽略作者的人生际遇和最终结局,单单欣赏文本,深感作者才情很大,感觉敏锐,文字鲜活。书中多有这样美的句子:“下面高雄港好多船正入港,每一条大鲸货轮前面都有一条小虾米领航船,一条条小船大船,各各排挤出V字形的浪花,整个高雄港就像是用熨斗来回烫一件蓝衣衫的样子。”虽然而此书以小说论还有不成熟处,采用全知视角就是明显的例子。此书关涉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但并不是社会小说,道德小说。一部读了令人难忘,但又深感惋惜的作品,仅仅从社会或道德的角度来看它,来谈它,未免舍本求末。

  3、《基因传:众生之源》[美]悉达多·穆克吉 著 马向涛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月

  遗传的本质是什么?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发现遗传和基因的?我们可以掌控基因吗?如何利用基因来掌握自己的健康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在这本《基因传》中作何凭借洞古察今的研究功底和对未来严谨细致的推理展望,为“基因”这一掌握人类命运、影响历史走向的“幕后主使”立传,为人类已经迎来的“基因时代”奏响号角。揭秘300年来人类探究基因的曲折,更放眼未来,预测基因及其临床成果将对人类产生最密切的影响。人类21000个基因 ,决定了个体的成败、历史的盛衰乃至全人类最终的命运走向。作者是《众病之王:癌症传》作者,科普写作水平非常高。

  4、《使女的故事》[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陈小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2月

  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使女的故事》被誉为“女性版《1984》”,《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女性主义”小说吗?《使女的故事》是反宗教的吗?《使女的故事》是预言小说吗?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亲自做序,解读了“使女”的秘密。

  5、《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易丽君、袁汉镕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12月

  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称为“辉煌壮丽的作家”。这是一部由一百多个特写、故事、随笔片段集结而成的一部多层次、多情节的小说。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错综复杂的叙事方法带给读者解谜一般的阅读乐趣。既易懂而又深刻,既简朴而又饱含哲理,既意味深长而又不沉郁。在托卡尔丘克的小说中,日常生活获得了少有的稠度,充满了内在的复杂性、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耐人寻味的转折和动荡不安的戏剧性。

  6、《存在主义咖啡馆》[英]莎拉·贝克韦尔 著 沈敏一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12月

  这本书以性质论应该归入社科书,但却像文学书一样好看。作者将传记、哲学、历史、文化分析与个人思考糅合在一起,全书充满了各种让人惊喜的小细节,然而却都取材于相关人物的回忆与历史记载,而非作者一己的虚构与想象。这是一部自始至终都饶有趣味的作品,原本似乎枯燥晦涩的话题被成功地讲成了一个轻松好读的故事,正所谓“内行也可以看热闹,外行也可以看懂门道”。

  7、《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俄]玛丽·瓦西里奇科夫 著 唐嘉慧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1月

  关于“二战”的历史资料和研究著作很多,《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的写法相比一些讲述“二战”历史的鸿篇巨制,可能零散而又琐碎。但作者玛丽·瓦西里奇科夫以战争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她在战争中的心理状态、物质生活、思想认识、社交、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日记的记录时间与整个“二战”大致同步,横跨1940—1945年这些重要的“二战”年月,使这本日记成为一部充满细节的私人“二战”史。

  8、《东北大学往事:1931-1949》张在军 著 九州出版社  2018年1月

  正如陈平原先生所言,“抗日战争中,于颠簸流离中弦歌不辍的,不仅是西南联大,还有很多同样可歌可泣的‘大学故事’”,比如东北大学。1931年“九一八”的炮声,让东北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从此,东大师生背井离乡,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借住开封,南渡潼川,抗战胜利之后方复员沈阳,至辽沈会战打响之际再迁北平,最后伴随着全国解放而解体。十八年的流亡路,让东北大学成为近代中国流亡时间最长的大学。十八年的流徙,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艰难,也有很多事鲜为人知。

  9、《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吕途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11月

  2017年,朋友圈上曾有篇打工者的文章《我是范雨素》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大家更多关注的并非打工者的命运,而是范雨素以打工者角度写出的沉静朴实的文字。吕途是范雨素所在的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的老师,并常年从事社会学研究工作,《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是她写的“中国新工人”系列的第三部。吕途深入了解和访谈了34位她所认识的女工,通过她们的口述为她们写“传”,写出这些默默无闻的女工们的经历。她们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大概可以代表亿万“范雨素们”的命运,她们更是一面镜子,照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图景。

  10、《在孟溪那边》胡桑 著 东方出版社 2017年10月

  胡桑笔下的江南,是一个你从未见过的江南。作者从个人经验出发,通过家族图谱的梳理,讲述了八十年代浙北平原一个乡村传统且淳朴的日常生活。其中夹杂着方言的考究和个人成长的追寻与反思,开拓出全新的散文风景。文字质朴沉静、充满意趣,娓娓道来,又不乏对时代的思考。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