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遗体告别式在京举行 吊唁者齐唱《安息歌》

2016年12月02日11:22   界面

  没有哀乐低回,取而代之的是陈映真朗读自己的小说《铃铛花》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昨日上午,台湾当代作家陈映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来自两岸为陈映真送行的亲友和群众在灵堂前排起长队,手捧白花,一张长桌上摆着前来送行的人的签名簿,这其中有王安忆、蓝博洲等知名作家、文化界人物,也有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等陈映真的革命运动同志。告别仪式于10时开始,送行者有秩序地一个一个走入灵堂,将花朵放在陈映真遗体前,三鞠躬。

  礼堂里灵堂里摆放着人们所献的花圈,门口的挽联上写着:“真爱中华民族奉烁金年华力推祖国统一激扬世上日月铸造千古伟业/映照宝岛河山执如椽巨笔挥洒文学天地 镌刻人间春秋成就青史功名”。

  

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前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前

  

礼堂前排队的群众礼堂前排队的群众

  

排队哀悼的群众排队哀悼的群众

  

前来吊唁人士签名册前来吊唁人士签名册

  陈映真原名陈永善,1937年生于台湾竹南。陈映真1959年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1960年,陈映真冒险接触包括鲁迅、茅盾、巴金甚至毛泽东等人的大量左翼书籍,政治立场趋向左翼。1968年陈映真以“组织聚读马列共产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被捕,被台湾当局判处十年有期徒刑。陈映真入狱期间“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认真的反省,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由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走向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的知识分子”。

  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是陈映真政治斗争中的战友,他在吊唁现场回忆了陈映真在狱中看到了台湾新民主主义革命那一时期在实践中的受难、牺牲者,看到了一段台湾被遗忘的断裂的历史。在绿岛监狱中陈映真提出开办“人民公学”,教授监狱中的犯人英文、文学写作。“陈映真后来的文学写实主义凸显了两点,一个是民族观点,还有一个是人道社会主义者那样的劳动阶层、社会基层群众的立场,这样一种双重解放运动的文学写实主义。他说文学写作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跟社会结合起来,他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实践家,我想这是台湾跟大陆特殊历史条件下一位蕴含着历史跟民族文化底蕴的伟大的文学家。”

  

前来吊唁的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前来吊唁的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

  

前来吊唁的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前来吊唁的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

  1975年获释后。出狱后陈映真先后担任《文季》《夏潮》等杂志的编务,1985年创办了《人间》杂志,创作大量文学作品、思想理论文章,包括《我的弟弟康雄》、《将军族》、《唐倩的喜剧》、《忠孝公园》等中、短篇小说以及为数众多的散文等。陈映真还积极台湾爱国统一运动,组织“中国统一联盟”并担任创盟主席。2006年陈映真移居北京,但当年9月便遭遇中风入院,此后十年间,陈映真的病情一直未得好转,于2016年11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现任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的戚嘉林回忆起陈映真当初在街头组织群众活动的点滴,他说自己当初在研究台湾通史时受到陈映真的主动邀约,“大家只知道陈映真先生是一个文学作家,不知道他对两岸的历史非常关注,那时候我很年轻,他再三鼓励我,台湾史要有人研究,鼓励我如何将台湾历史真相还原,写一个真正的台湾历史,和台湾两岸相关的历史。”

  台湾左翼作家蓝博洲则表示,陈映真病了10年,但他已经把他该做的、能做的事都做了,因为付出太大,所以身体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 “陈先生不仅影响了与他同时代的人,还影响了年轻一代,包括底层人民。陈先生认为台湾还是在帝国主义的新殖民统治下,所以他长期追求国家统一,结束内战的状态,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志愿。我们以后只有在不同的阵地,继续完成陈先生所开拓的战场、所未竟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陈先生。”蓝博洲认为陈映真开拓的台湾左翼文学并不会终结,“我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陈先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人,不可能是最后的人,因为台湾问题没解决,台湾社会公平的矛盾没解决,继承陈映真先生理想的年轻人会源源不断。”

  

八宝山殡仪馆礼堂前八宝山殡仪馆礼堂前

  

陈映真的亲属陈映真的亲属

  在群众吊唁结束后,陈映真的友人们来到陈映真的遗体前,为他齐唱了一首《安息歌》,歌声久久地在礼堂回荡。这首歌最早为1945年为纪念西南联大一二、一惨案所做,后来成为台湾19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狱中的政治受难人为即将死别之同志所唱的告别歌——

  “安息吧,死难的同志

  别再为祖国担忧

  你流的血照亮着路

  我们会继续前走

  你是民族的光荣

  你为爱国而牺牲

  冬天有凄凉的风却是春天的摇篮……”

  摄影:吕萌  界面记者:武靖雅

(责编:ghost)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