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是如何进行文化输出的

2016年02月02日16:34   中国网

  某种程度上,1986年播出的《西游记》也成了如今我们对吴承恩名著《西游记》的最重要理解途径,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几乎成了“孙悟空”的官方模板,成了两代人心中不可代替的美猴王。

  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固然精彩,但如果我们试着把眼光从童年回忆上面挪开一点——也不用太远,看看邻国日本。日本有鸣人、犬夜叉、贝吉塔、机器猫、桃太郎……而他们许多都有“孙悟空”的影子。中国唯一的超级英雄孙悟空、最重要的魔幻IP《西游记》,在岛国生根发芽,结出了一串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虚拟形象。

  孙悟空在日本是很多经典形象的源头

  首先从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说起。有日本学者认为《桃太郎的故事》是在受到《西游记》的启发之后才得以完成的。日本著名学者田千畝曾在《日本童话的新研究》提到,作者是将活跃的孙悟空塑造成了桃太郎,还给他重新配备了一个猴子随从,并且“《桃太郎的故事》和《西游记》里的主人公都被构思成‘为完成大业而奋斗’的大智大勇者,他们的随从也同样都被设计成形态各异的动物。”

  右下打鬼者为桃太郎,其左面的小伙伴即为猴子形象。

  接下来是正牌孙悟空。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的《我的孙悟空》是第一部产生广泛影响的孙悟空题材漫画。手冢治虫后来画出了阿童木,在中国都成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而这位漫画家的事业起步于西游。手冢治虫自己是个“西游迷”,他16岁的时候看到了中国的动画《铁扇公主》,受到很大震动。他也承认自己受万籁鸣(《铁扇公主》作者)影响很深。1988年,他来到中国,还特意拜访了万籁鸣先生,回国后不久创作了《我的孙悟空》。这部作品由于手冢治虫的个人情怀,还是基本遵从原著画成,人物形象也和小说中所差无几。同时,根据其改编的剧场版长篇动画片《西游记》荣获了“威尼斯儿童电影节特别大奖”,还被认定为“日本国文部省认定优秀电影欣赏推荐作品”。

  鸟山明设计的“悟空”形象。

  但之后,另一部产生极大影响的“西游”题材漫画《七龙珠》塑造了另一个“孙悟空”的经典角色,他和《西游记》中的悟空同名,却并不是一个人。鸟山明几乎抛弃了《西游记》的人设和情节。“从前世界上有七颗龙珠,分散在世界各地,把它们都凑齐后神龙便会出现,能实现你任何一个愿望。小悟空和他的伙伴为了寻找龙珠,踏上了冒险的征程。”这是故事的基本内容,也是全书的引子。

  在鸟山明的这部作品中,人物设计还包括猪八戒、牛魔王、阎罗王等“西游”角色,不过真正的主角只是悟空和他的后代。在《七龙珠》中,孙悟空不再以猴子的形象出现,成了一个满头炸毛、长着一条猴尾巴的孩子。但鸟山明还是给他保留了原著中孙悟空的精神内核,他最大的爱好是吃,性格开朗没心没肺,和《西游记》中孙悟空无法无天、不守规矩的样子如出一辙,但他们对认定要做的事情又都有一股倔强。鸟山明给了他的孙悟空一个悲壮的结局,抗击赛亚人拯救地球的孙悟空,后来发现自己竟然是赛亚人的后代,但他选择站在人类一边,死在与赛亚人的战斗中。

  《七龙珠》里的小“悟空”。

  这个单行本卷和完全版卷的总销量过亿。《悟空的消防队》《悟空的交通安全》等防灾说明录像也开始陆续登场。它的动画片版曾被40多个国家的电视台播出,在中国也备受大家欢迎。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西游文化。而日本西游动画的巨大影响力,客观影响了其他国家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认识,推动了西游故事的进一步转变。

  除了保留“孙悟空”名称的动画,还有一些借鉴西游故事和孙悟空人设的例子。有学者指出日本著名动画片《犬夜叉》就全篇参考了《西游记》的内容模式,其中主角犬夜叉半人半犬的形象明显参考了孙悟空的人设。故事写的是犬夜叉和巫女桔梗降妖除魔寻宝的故事,其中很多细节透露出《西游记》的痕迹,比如守护四神玉的桔梗转世成阿篱,对应着金蝉转世成唐三藏;孙悟空被封五指山下对应着犬夜叉被封御神木;就连犬夜叉脖子上的“言灵念珠”和戈薇凭此念珠轻松制服犬夜叉的构思,都与孙悟空的紧箍和唐僧念咒非常相似。

  再来看看《火影忍者》中的鸣人,他最拿手的变身术、分身术乃至替身术都直接来源于孙悟空,而另一主要人物三代火影,在和大蛇丸战斗中招出了猿魔,猿魔变化而成的如意伸缩金箍棒,以及三代反背金箍棒摆pose,无疑是参考了孙悟空的设定。日本学者甚至认为“忍术”只是《火影忍者》为这个西游故事披上的一层日本外衣。

  这些完全变形的“孙悟空”成了日本的超级英雄,在中国也不乏受众,但很多人并没有把他们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联系起来,这固然是因为日版在改编道路上走得太远,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淡化到很难辨认,但日本对西游的改编之多,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日本有深厚的西游传统

  事实上,日本的《西游记》版本和《西游记》衍生出版物数量,大概仅次于中国。仅日文维基百科中《西游记》栏目下列出的《西游记》派生作品中,小说就有20种,动画12种,电视剧10种,还有舞台剧、漫画等诸多品类。

  而对一部作品大规模的改编前提,在于作品本身的深入人心。日本曾长期处于中华文化的辐射范围内,《西游记》在日本是《三国演义》之外流传最为广泛的中国故事。

  江户时代宝历八年(1758年,中国清代),日本著名小说家西田维则(笔名国木山人)就开始着手《通俗西游记》的翻译工作,此时距《西游记》小说成书已有200年左右,而日本当时正处于闭关锁国的江户时代,对外交往大为减少,日本人对中国当时的白话了解甚少,在翻译上遇到很大困难。《西游记》历时74年,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才完成译本。

  当时以描绘世俗民情为主题的浮世绘在日本盛行。《西游记》翻译完成以后,浮世绘作家开始参与进来,绘制了许多精美插图,插于小说中,制成绘本版的《西游记》。其中不乏名家名作。以版画《神奈川冲浪里》闻名的画家葛饰北斋、被誉为最后浮世绘画师的月冈芳年等人,都曾画过《西游记》。这些插图直观地反映了当时日本人心中的西游想象。

  翻译《西游记》的西田维则也参与了附有浮世绘插图的《绘本西游记》的出版。《绘本西游记》共有四部,分为“初编”“二编”“三编”“四编”。每部有十卷,内容大概是明代西游记原著共三十回左右内容。前二部分别为国木山人译,大原东野插图,后二部为岳亭丘山译,葛饰北斋插图。

  而另一位浮世绘大师月冈芳年(1830-1892)生活于江户时代末期,他笔下的《通俗西游记》绘制较晚,画风设色有浓郁的日本风情。画中造型已经明显脱离了中国绣像本的痕迹,孙悟空的造型变得敦实了许多,猪八戒长面獠牙,显然是根据日本译本想象而作(在最初的译本中,由于表达问题,日译将猪八戒译作“野猪”),而盘丝洞的蜘蛛精,梳着日本的传统发髻,已经俨然本土化了。

  唐三藏和孙悟空师徒

  猪八戒和盘丝洞的七个女妖精在河里洗澡,这里猪八戒被画成一条鱼,女妖精很有日本风情。

  由于《西游记》有很多神鬼精怪的部分,想象丰富,因而在中国和日本都发展出许多儿童读本。在日本,1932年由本田庄太郎所绘,日本讲谈社出版的《孙悟空》是比较早的一本。这一绘本把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的故事作为主要情节,突出了大圣有趣的、反抗的一面。作者保留了日本浮世绘的传统,用色鲜艳,又有童画的特征。大圣作为小朋友喜欢的形象,被塑造成了绝对的中心——他比别的猴子要大出好几倍。但副作用是,这大概是最胖的一版孙悟空了。

  此外,1950年日本还出了一个儿童版的《绘本西游记》,由弓馆芳夫译文,日本漫画家水岛尔保布绘图,分上中下三册,含《西游记》中从悟空出世到如来封佛共约49幅图。这版《西游记》的绘图已经向现代漫画风格转变,虽然孙悟空唐僧等主角形象还有传统遗风,但盘丝洞蜘蛛精们,已经颇有动漫的风格。

  随着幕末“黑船来航”,到明治维新开展,日本经济社会开始西方化。从昭和时代初期开始,大众文艺生机勃勃。《西游记》较之《三国演义》《水浒传》有更多戏说的性质,更容易被归为冒险故事这一类的题材,也更有改编的空间。日本由《西游记》作底本,开始实现自己疯狂的西游想象与再创作。

  孙悟空只有一个?

  除了脑洞大开的诸多漫画,日本也有许多西游题材的影视作品。但由于故事内容较大程度上符合原著,反而被中国人认为是对古典名著《西游记》大不敬的亵渎改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早拍摄电视剧《西游记》的国家就是日本。这部电视剧摄于1978年,专门到中国取景拍摄,上映后在日本大受欢迎,成为了日本人民眼中的经典,每年都要在电视台上被重播。

  但经典也不是没有后遗症的,日本1978年版《西游记》中,饰演孙悟空的是著名演员堺正章,满脸绒毛,头戴紧箍的造型也和后来孙悟空的电视造型一脉相承,但饰演唐三藏的是女演员夏目雅子,这后来成为了一个传统,此后日本电视剧版《西游记》几乎都由女性扮演唐僧。而另一个配角沙僧,则被塑造为日本本土的妖怪形象河童。

  日本200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

  有趣的是,正是受了日版的刺激,1986年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才下决心要拍一部反映《西游记》“原貌”的电视剧。

  杨洁在回忆中承认,自己接下《西游记》拍摄任务后,曾看过日本版和台湾版的电影电视剧寻找特技灵感,但对日版的改编却无法接受,“孙悟空能够一棍子把地凿穿,喷出来的石油能够达到天上!唐僧哭着喊着要和妖怪结婚,被孙悟空打昏了;猪八戒跳大神,要把唐僧唤醒;唐僧是女人演的……如此种种。看了不到一集,我就不想看了。因为太离谱、太荒唐!《西游记》被特技搞成这样,也算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了。”

  这一想法促成了1980年代《西游记》的诞生,制造了一部经典。

  但其实,古典名著《西游记》问世已经400多年,但它没有进入博物馆,还在不断地被改编着。除了六小龄童的孙大圣,我们也有《大话西游》中表面桀骜内心悲凉的至尊宝,有《悟空传》中发出“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宣言的孙悟空,日本也有《七龙珠》中爱吃爱玩又致力于拯救世界的孙悟空,有表面嬉皮笑脸内心努力的忍者鸣人……一部经典、一个经典形象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还在不断地被改编,还活在“当下”的语境之中。

  我们有无数个孙大圣,这难道不是比有一个六小龄童更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本文参考高晨《<西游记>在日本动画中的变异》、宋贞和《<西游记>与东亚大众文化》等文。)

(责编:李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