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非专业”当道 另类史写作走红历史类图书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11:58 中国青年报

    “历史就像13岁的小姑娘,经常被人肆意地评说。”仿佛一夜之间,和历史有关的图书红了,非专业作者写的历史红了。

    日前,以网名“赫连勃勃大王(blog)”闻名于网络的作家梅毅,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作品《大明朝的另类史》。在他笔下,明朝是一个欲望自始至终都勃勃膨胀的朝代。

    而曾出版过《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的青年作家张宏杰的新作《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近期也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该书通过对王莽、杨广、朱元璋、朱厚照、载湉五位皇帝生命历程的解读和性格剖析,对他们的不同命运进行了关注。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历史的刀锋》《大帝国的涅槃》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帝国雄关》等另类的历史写作,与《大明朝的另类史》、《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相互映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和作者得到了主流作家越来越多的认同。

    历史写作热是否与功利有关

    2006年,有关“历史”的内容在文化界全面升温,易中天(blog)讲“三国”、于丹讲《论语》、阎崇年讲明末清初都备受关注。梅毅等青年作家的横空出世是否也是在赶这股热潮呢?

    梅毅告诉记者,他开始这种历史写作是在2003年底2004年初,当时学者和网络写手写历史的人还不是很多,网络作者中主要有梅毅、潇水和火焰塔。梅毅写的是两晋南北朝,火焰塔侧重五胡十六国,潇水写的是春秋——他们写的都是比较混乱的时代,也是最不好写的历史阶段。

    梅毅的《华丽血时代》讲的是魏晋南北朝,《帝国的正午》写的是唐朝,《刀锋上的文明》聚焦的是宋朝,《帝国如风》记述的是元朝。回顾自己近年来的多部作品,梅毅说:“我的写作,完全与功利二字无关。”

    张宏杰的历史写作比梅毅还早,他对历史产生兴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大学的时候。在大连市图书馆,他看到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时代》,还有法国人白晋的《康熙皇帝》。在这些书里他发现,乾隆皇帝天赋极好,处事能力高人一筹,而且很有人情味;康熙更了不得,白晋直接告诉法国皇帝——你们是东、西世界最伟大的两个人,但康熙比你看上去更仁慈。

    大学毕业后的张宏杰被分配到葫芦岛市建设银行工作,1996年出版了第一本历史专论《千年悖论》,《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是他的第4本书,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全换了一副面容。

    在梅毅和张宏杰等优秀青年作者的历史写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有的网络写手写明史,不过是拿本吴晗的《朱元璋传》或者现成的《朱棣传》、《嘉靖传》做参照,以网络低俗调侃语、无厘头“幽默”来炮制一本又一本书,力图借助明朝的“那些事儿”发家致富。

    梅毅对历史写作的功利化倾向嗤之以鼻:“历史本来可以更好看”,“如果一心想着讨好读者或以流行文化为风向标,最容易流入低俗,这样的作品不比地摊文学高贵多少。有了搜索引擎之后,那些以点击率为噱头的历史写作制造出一派繁荣的假相,最终会让读者倒胃。”

    赢在独特的演绎方法

    “我的写作秘诀,就是细读原始史料,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我读‘古书’的速度和阅读白话文一样,这种能力缘于兴趣而不是训练。”梅毅说:“现在大学里不少搞某项专业的人士,反而没有我们这些‘业余研究者’的这种热情。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古汉语基础都不行。”

    梅毅举例说,《元史》中忽必烈对权臣阿合马的儿子入枢密院不满,斥责说“彼商贾事尚不知”。这在上世纪50年代被一个元史学者误解成忽必烈认为阿合马的儿子是“做买卖的商人”,几十年来一直承袭此说。“其实,只要有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只要手勤翻古书看看,就会避免这种低级错误。”

    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并不认为梅毅写的是“另类史”,“目前市面上这么多的明史作品中,梅毅对我最有吸引力在于他的解读和叙述有自己的态度和角度”,“明朝的很多东西他没有写,比如说郑和下西洋,比如说张居正,但是他把所有的皇帝和重要人物用欲望来考量,用这个角度重塑了明代的这段历史。”

    同样,张宏杰的历史写作受到众多专家肯定也在于他独特的叙述和演绎方式。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blog)认为,张宏杰的叙述始终包含着一种饱满的激情,与冷冰冰的教科书明显有别,“敢于下论断,使得他的作品更好看。”

    欣喜之余,肖复兴对当下历史写作的热潮也表达了忧虑:“我怀疑历史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历史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谜,我没有太大的信心揭开这个谜。”

    新星出版社(blog)总编辑止庵(blog)认为:“学历史的人写历史的东西会写得中规中矩,非专业人士写历史首先必须要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他们写历史可以写得很好,但是也可能写得很糟糕,这类书不能一概而论。”

    像写小说那样写历史也是一种误区

    谈到历史写作热的是与非,梅毅认为,一部感人的历史作品一定不是炫耀历史知识的佶屈聱牙的考证专集,也不会是生硬地把古文翻译为白话的“历史流水账”。他认为作家们写历史的优势在于,他们从前写过小说,思考问题能从人性的角度对“历史的人”进行有趣的、文学的观察,把“人的历史”分解成鲜活的、极富个性的、充满魅力的特殊个体来进行描述。

    同心出版社(blog)副总编辑解玺璋(blog)则对于历史写作的文学性提出了质疑:“文学性控制在什么程度上是一个问题,想象的成分多了会影响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必须注意历史的复杂性。”

    也有专家指出,像写小说那样写历史可能导致一种误区,历史可以想象但不能过于主观。如果写小说,写

秦始皇就寝就可以铺陈三万字,可以从陕西的气候、阿房宫的建筑式样、睡衣的质地,一直写到侍奉者的举动,那些纤细、白嫩、颤动的手指,“估计三万字都不够,但家庭主妇在做饭之余对这种写法不可能感兴趣。”(桂杰)

(编辑 小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0,9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