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画龙点睛还是喧宾夺主 图书恶俗腰封惹人恼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 12:21 文汇报

  最近面市的美国著名剧作家伊丽莎白·斯瓦多的图文故事书《我的抑郁症》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该书腰封上,赫然印着两行大字:崔永元作序推荐,著名作家王安忆翻译的第一本书!

  此后,王安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想把腰封扯下来”这样的字眼来表示看法。据了解,这并不是王安忆的首部译作,但在此之前,王安忆确实没有译作单独出版成书也是事实,因此发行方在腰封上说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翻译的第一本书”其实是玩了一次文字游戏,打了个擦边球。作为图书营销的手段,它确实起到了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不可谓不高妙。这“夸张了一点,有点吓人的广告”确实多多少少让译者有点心里不爽。

  增色还是露怯

  如今,出版物铺天盖地。发行方想要出奇致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就要在图书的宣传上摆出各种各样的噱头。于是,图书封面下半部分缠着一条腰带式的纸条——腰封,就变成了竞相“表演”的“舞台”。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书被“裹”上了腰封,这条小纸条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会读书的读者来说,“裹”着它实在有碍于阅读;对于出版人来说,少了它就心有不甘,怕在市场竞争中少了亮点,而对于盲目的读者来说,很多误导就产生于这条小纸条上的文字。

  比如,在《弗农小上帝》的腰封上写着:“《弗农小上帝》注定要成为《在路上》和《猜火车》这些小说中的一员,它是另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本明明不错的作品,在腰封上竟然一连使出三部名著为自己撑腰,古怪地让人起疑,这样的宣传究竟是增色还是露怯?

  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的腰封上则是一段诗一样的话语:“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这种标新立异的分行,实在像一个中学时就深受现代诗“毒害”的人的幼稚游戏。

  那本畅销书《相约星期二》当年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不是它创造的销售奇迹,而是那条宽得如同皮带的腰封上书写着的几个大字:“余秋雨教授推荐及作序”。这种喧宾夺主的气势,不知为何总让人联想起某种“神功元气带”。而另一本名为《千年悖论》的腰封上则印上:“新生代挑战余秋雨”。

  芝麻当作利器

  还有些书,拾到芝麻当利器。在《揭密红楼梦Ⅱ》的腰封上就写满了刘心武的言论:“上央视是我决不放弃的公民权利”、“讨论《红楼梦》请不要以专家身份压人”等等,很有点气势汹汹的味道。如此种种,真的让人怀疑,某些出版社或发行人,是不是低估了读者的智商,至少一个理智的读者,应该不会仅凭一张腰封,来决定买或者不买一本书。有的时候,一个完美的造型会因为一条毫无必要的镶金皮带而损毁殆尽。同样的,一本好书也有可能因为一条不合时宜的腰封而变得粗俗不堪。殊不知,在一片标榜“与菖菖的第一次”,“菖菖菖迄今最满意的里程碑式作品”之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叫嚷和喧嚣声中,我们对书原有的好感,就在它们被争相绑上了暴发户式的金腰带后,慢慢地失却了。(陈熙涵)

(编辑 小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3,60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