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103封私人信件出版 网友质疑满足众人窥私欲

2013年04月18日08:53  中国艺术报  

  不久前,现年92岁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推出了新书《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书中收纳了张爱玲信件103封,堪称目前公之于世的张爱玲信件的集大成者。在这些信里,张爱玲谈创作、谈翻译、谈出版、谈读书、谈生活、谈友情,而每封信后面,都附有夏志清或短或长的按语,对信中所载事实及其背景作批注说明。当然,书信中也涉及到张爱玲晚年美国生活的诸多隐私,包括其遭遇的一些困窘和不堪,也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名人私信被公之于众,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纷纭之说着实耐人寻味。有不少读者发问,将名人隐私曝之于世,究竟是助力于学术研究还是满足众人的窥视欲?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从事“张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此拍手称好,认为书信集让真相从信件中浮现,可以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而这正也符合夏志清整理出版该书的初衷,仅是“为了说出真相” 。

  众所周知,张爱玲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前半生关于旧上海的生活已被大家所熟知,几乎成了小资的代名词。笔者大胆揣测,或许不少“张迷”心目中的张爱玲,就是那个系出名门、身着旗袍、双手叉腰、遗世独立,有着几段传奇的感情经历、被渲染得神秘莫测的“女神”。试想,当读者让这种先入为主的被“固化”或“塑造”的记忆所禁锢,再与《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中曝光其在美国不那么光鲜的生活发生遭遇并产生碰撞,众“张迷”将这一出版行为解读为对张爱玲的一次“曝丑”也就不足为奇了。

  隐私遭曝光,在文坛,张爱玲不是第一人。纵观以往,隐私被曝光的作家并不在少数。而正因此,世人才能够与作家创作过程中最隐秘的那种状态得以相见、碰撞并产生火花。从《爱你就像爱生命》的书信集中,人们不仅读出了王小波对李银河[微博]的真挚爱情,更感受到了王小波为这个世界留下的那些宝贵财富——对美与智慧的渴望,对自由思考的寻求;从鲁迅的书信集或日记中,人们不仅读出了其与弟弟周作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一步步恶化,还从中捕捉到了中国两类知识分子的分歧、争议与失和的缩影;人们更从勃罗德违背卡夫卡遗愿整理出版的西方现代文学大师弗兰茨·卡夫卡的几千张亲笔手稿、信件、日记中,看到了这位开一代新风的作家的创作全貌,继而让卡夫卡作为“现代文学之父”的地位和意义为全世界所公认。

  对张爱玲的研究当然不能排除其后半生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与创作状态。而恰恰这一段记忆很少为国人所知。张爱玲的私信中对其生活困窘有所折射,也并非“丑”事,跌宕的生命经历,本来就是作家人生存在的一部分。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切割和装扮成当下最时髦的样态,并无益于我们全面理解一个闻名于世的女作家。因此笔者认为,信件的出版,并不是那么不可接受。

  当然,曝光他人隐私于道德层面并不可取。而究竟要不要曝光名人隐私,这取决于曝光者的心理动机。若出于一己私利,不仅曝光名人的个人隐私甚至添油加醋者,尤其是那些带着窥视欲和猎奇想法的商业操作,既损坏了当下的文化生态,也不利于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物。这种做法,应坚决反对。若从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告知真相以去魅存真,引导普通读者全面客观评价认识一个公众人物,这样的行为,则并非不可为。作者:王新荣

(责编:qiuqi)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