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宋鸿兵的视角:用历史学家的方法看金融危机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8月14日 10:58  中国经济网

  对于一个关注世界经济,或者说关注这一轮世界金融危机的人来说,无论如何,宋鸿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焦点人物。

  2007年,宋鸿兵因一本名为《货币战争》的书而一举成名。书中,宋鸿兵因“成功预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成为中国金融界乃至整个舆论界的不得不注目的国际金融学者。

  8月11日,宋鸿兵如约走进中国经济网,通过访谈节目的形式将一个传说中的宋鸿兵“还原”为真实的宋鸿兵。同时,宋鸿兵再一次用历史的研究方法看待当下的世界金融危机——

  用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看金融危机

  本轮世界金融危机是远未见底了还是已经筑底看好?——这个问题是一个宋鸿兵不可回避的话题。

  在历史中出现的金融危机实际上都是人性的反复,这是访谈中宋鸿兵不断重复的观点。

  宋鸿兵认为,看待这次金融危机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经济学家的思路,是用数据来判断经济是不是筑底,或者反弹能不能持续。不能说这个思路不对。还有另外一个思路,就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方法,也就是把这次危机跟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危机进行对比。

  在宋鸿兵看来“历次危机都没有本质差别”。无论IT泡沫导致或者是房地产导致的危机,与之前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一样的,都是人性的反复。

  将本次危机与1929年的危机进行详细的对比,就会发现,从下跌幅度来看,目前跌到了1929年衰退的一半的程度,但是就下跌速度来看,还比1929年跌落得快。而且大家基本形成一种共识,这次危机是二战以来,甚至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如果是这么一场重大的危机,为什么有人天真地认为12个月就会见底?如果真是这么大危机的话,至少需要颠簸好几次,因为这是历史的尝试。”

  “你看到现在的指数反弹,它是持续的吗?真正筑底了吗?”宋鸿兵认为,这就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研究方法看问题的区别所在。

  央行“动态微调”与中国的退出策略

  央行刚刚宣布了货币政策,将采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宋鸿兵认为,如果真的是经济复苏了,真的是见底了,走了V字型反弹,中国可能会尽快出台一系列回收流动性的退出策略。

  现在不只是中国央行,世界各国的央行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这样印钞票救市的话,潜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会不会最终有一天变成真实的噩梦。这个是所有市场人士都非常关注的——通胀的压力和通胀的预期。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宋鸿兵相信中国也注意到,也在关注这个问题。

  “现在的情况下,马上进行大规模调整可能性不是太大。我觉得现在的政策还会继续稳定一段时间,但是可能会发生一些微调。比如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在银行票据领域中做一些动作,但是我不认为幅度会特别大。因为,我觉得某种意义上,中国的货币政策要看全球经济复苏的情况。”

  宋鸿兵设想,如果真的是复苏了,这次真的是见底了,走了V字型反弹,中国可能会尽快出台一系列回收流动性的退出策略。央行的相关货币政策部门应该已经有了相对的比较全面的退出策略。包括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退出策略。但是就美国的情况而言,没有低成本的退出策略,应该是成本非常高,而且速度比较慢。“中国这方面,我还不太清楚,但是我相信他们已经有预案了。”

  《货币战争》:两极评价是一种荣幸

  从《货币战争》问世已降,对宋鸿兵评价纷繁复杂,其中不乏有很多批驳和侮辱性的观点充斥在舆论之中。有人将《货币战争》一书与阴谋论等同起来,也有人褒奖、力挺宋鸿兵。面对两种对立的观点宋鸿兵坦言:“我觉得这本书得到极端的两极评价是一种荣幸。”

  在宋鸿兵看来,最糟糕的情况是一个人提出了观点,却没有任何人提出质疑,也没有任何人表示支持。没有争议,说明此人提出的问题是大家都不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对所有人来说感觉不是很重要的问题。

  从《货币战争》1、2的情况来看,《货币战争》1它提出了“私有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权”的概念,显然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宋鸿兵说,“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大家都一起关注这个问题,这说明它打中问题的要害。我觉得也无所谓,因为只有这个东西打中了某些人的痛处,才有人跳起来进行反驳。否则的话,如果这个事跟他没有关系,对他来说无伤大雅,他没有必要这么去做,反应过激说明正中目标。”

  宋鸿兵非常肯定地认为,反对声音中如果进行人格攻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攻击人格是为了降低这个书的可信度。我认为这些人是属于,至少是属于利益集团的人。我觉得西方金融势力对中国已经有了很漫长的渗透过程。我觉得这些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跟这个圈子是有关系的。”

  外国人凭什么不会忽悠你? 

  写书是一种忧思,在宋鸿兵的心目中认为,中国人缺少的是全球视野。

  “中国现在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全球的影响力一天比一天大,但是中国的国际化经验和全球化经验却相对非常小。这就好像一个小孩,他成长过程中肌肉非常发达,但是大脑还跟不上,就是他对很多问题的思路、视野和辨别能力还相当于一个小孩的智力水平,但他身体已经非常强壮了。” 

  在宋鸿兵看来,他写书,“是希望能够使大脑发育越来越快、越来越成熟。因为我觉得,我自己认为在《货币战争》出版之前,中国人对全球化,对西方的很多东西的认识是有偏差的,或者说有些视角是没有的。我们看到的是西方教科书告诉我们的一个自由市场的经济体,它是个完全公平的,信息透明的,完全是平均的信息分布状态。”

  作为宋鸿兵式的表述方式,谈话中,他做了个比喻:在中国来说,对国内市场的理解是很深入的,如果我们两个进行经济谈判,我脑子里会转十个心眼、二十个心眼,你说一句话,我会想很多遍,他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有没有潜台词。但是当中国人和外国人坐在一起的话,中国人很天真,你会觉得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公平的。这怎么可能?这违反了各个社会中的基本常识。但是我觉得很多中国人在跟国际打交道的时候,往往陷入非常天真的状态,就认为他不会蒙你,他不会忽悠你。他凭什么不会忽悠你? 

  “在金融危机中就已经证实了。对于我们来说,越早具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快地使自己进入一种成熟状态,减少未来的损失。”

  中国经济学界的话语权归谁?

  宋鸿兵也有崇拜者——“社科院的张宇燕老师”。这虽然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处于被崇拜者之列的宋鸿兵告诉你,他最欣赏的另一个财经学者,还是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意外。

  在宋鸿兵眼中,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张宇燕对他的影响至深。

  “他专门有一本书,讲美国的白银进入欧洲对欧洲市场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一本比较学术化的东西,但是我很喜欢。张老师的思路跟我非常类似,就是说他有非常大的历史纵深感,在这样的框架下谈当时的通货膨胀问题,而且有大量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我很喜欢这种历史的角度。所以说,我受那本书的影响也很多,包括后来我写的两本书,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有这方面的影子和这方面思路上的影响。”

  是否拥有中国经济学界的话语权?面对这个问题,宋鸿兵的回答很实在。

  “在某些领域中,可能会有一些话语权。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我还不是掌握着话语权,或者我们还不是属于这个类型的。就是说,我们的很多观点,可以受到民间普遍关注,当然也会有一些决策者比较关注,但是在媒体,在很多舆论的领域,其实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共鸣。比如就拿金融危机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实在我看起来,这个危机还没有筑底,但是全世界主流媒体都是一片唱多的声音。像我们的观点,实际上是没有被主要媒体所接受的。他们觉得如果大家都在说好,为什么你们还会认为危机没有筑底呢?等等。这些原因,在某些情况之下,某些领域中,我们的声音并没有真正地发出去。”答案很简单,但很显然——这个回答也十分具有“民间”的色彩。(记者李鹏)

 

(编辑:张佳怡)

  相关连载:

点击进入阅读

  相关专题:《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官网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货币战争2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