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书评:从铁血宰相俾斯麦到纳粹元首希特勒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7月25日 11:02  新浪读书

  《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评论之一:

  从铁血宰相俾斯麦到纳粹元首希特勒-德国兴衰启示录

  钱学深

  历史就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作用于各个国家或民族时留下的轨迹。这个动力可以是创造世界的生产力,也可以是毁灭世界的战争力。我们常常只看到生产力和战争力的外观形式,比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昼夜不停的生产线,铁流滚滚的坦克,纵横四海的军舰,铺天盖地的战机等等。然而对于产生这一动力背后那无形的能量却往往忽视。没有巨大的能量,就不可能形成创造历史的巨大动力。这个能量就是财富及调动财富的金融。谁控制了金融,谁就控制了推动历史的能量。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家们尽可以为历史的前进设定不同的方向,而银行家们则通过筛选符合自身利益方向的政治家,为他们注入巨大的能量,从而推动对银行家们有利的历史进程。

  当对政权的力量非常熟悉,而对金权的能量相当陌生的中国人,初次领教《货币战争》时,如雷轰顶,振聋发聩。一方面好评如潮,因为它开启了国人认识西方世界的全新思路。另一方面质疑不断,因为还有很多不解之谜。少数国际银行家们真的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吗?真的能够制造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吗?真的能够左右历史的进程吗?他们是怎样来实施他们的影响力的呢?《货币战争》初看离奇,细想有理,反思存疑,究竟是虚构,还是现实?

  当你读完《货币战争2》以后,你将发现它不仅更加深入,系统和全面地解答了你心中的疑惑,使其与前一本书相互印证,互为补充,而且其理论体系更趋成熟,对历史的理解更加透彻,所体现出的思想水平又有了一个巨大飞跃。《货币战争2》不仅继续考证了罗思柴尔德家族的巨大影响力,而且还系统地梳理了起源于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的十七大银行家族的发家史。书中以大量的史料揭示了他们对各国的历史进程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力。第一次揭开统治世界的“国际银行家族俱乐部”的神秘面纱。全书以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宽广的金融视角、宏大的历史纵深、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史实数据,全景与立体地展现了主宰当今世界的金融势力集团之间的合纵联横,相生相克的微妙关系。它以独特的思路,把很多历史学家没有想通的历史悬疑解释得令人拍案叫绝,把许多经济学家无法理解的经济奇迹疑解释得令人心悦诚服,把许多军事学家不可思议的用兵方略解释得令人无可挑剔。书中争相辉映的亮点,串联成众多的彩虹,划破了历史的迷雾,勾绘出天下的兴亡。其中对德国发展历程的分析,更是这些灿烂彩虹中特别绚丽夺目的一条。不仅照亮了历史,而且启迪着未来。

  《货币战争2》让我们“从国际银行家最密集的出产地德国开始了探索的历程”。对于德国书有如下评论:

  “德国人的骨子里交织着一种深刻的自傲和挫败感。日耳曼民族刻苦、严谨、忠诚、守纪等优秀传统使德国在近代世界历史上始终处于出类拔萃的地位上,科学、技术、文学、音乐、诗歌、军事、政治、金融等领域可谓群星璀璨,豪杰辈出。但同时,德国又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国家,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如此众多的卓越贡献,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德国最大的不幸就是在地缘上处于俄法两大欧洲强国的夹击态势之下,同时出海通道又被英国牢牢地扼住了喉咙。生机勃勃能量十足的德国始终被一张强大而无形的网死死地困在欧洲的腹地,她的反抗越是激烈,挣扎越是顽强,这张网就会收得越紧。从17世纪法国的黎塞留刻意挑动日尔曼民族之间长达30年的血腥战争(1618-1648年),从而试图达到200年内德意志难以崛起的战略目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美、俄联手摧毁德国全球崛起的雄心,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四国再次合作彻底粉碎德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德国三次在毁灭的狱火中重新涅磐,其生命力之旺盛令世人惊叹。”

  如果说《货币战争》中拿破仑的滑铁卢与罗思柴尔德的凯旋门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成功是否与罗思柴尔德家族等犹太银行家有关呢?《货币战争2》中写到:“俾斯麦在德国历史上的地位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他们都是以坚韧的意志和铁血手段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突出一笔。在德国有关俾斯麦的各类专著多达7000多种,德国史学界对俾斯麦的功过得失进行过彻底的分析和研究。但是在这些汗牛充栋的文献中,几乎完全忽视了俾斯麦政策背后庞大的金融势力集团的影响力……犹太银行家对德国政治的影响似乎是一个研究盲点。”填补这一历史研究的空白,将有关的史学,经济,政治,军事与金融完美的结合成为《货币战争2》的一大亮点。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终于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事件,它意味着欧洲大陆维持了200多年的均势被打破了,涣散弱小的中欧地区一下子被统一强大而极具爆发力的德国所整合。 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新经济模式的建立,强烈挑战着英国的立国方针和战略利益。”也引起当时世界其他强权的连锁反应。一场崛起与遏制之间的生死较量从新生的德国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拉开了序幕。

  红颜薄命的德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首先是生不逢时。德国是欧洲列强中起步最晚者。此时正是大英帝国独步全球的的顶峰时期。任何挑战者都会遭到毫不留情的打压。其次是生不逢地,他正好位于大英帝国的眼皮底下。大英一抬脚就可以踏在小德的肚皮上。相比之下同时崛起的美国则天高帝远,纵深广阔,自给自足,得天独厚,生存能力德国难以望其项背。第三是各国忌恨。小德新败老法,后来居上,意欲东扩,图谋欧亚,野心勃勃,锋芒毕露。犯了列强大忌。遭致英法俄明枪齐射。此时欧美犹太银行家,另有宏图大志,欲与德国-奥斯曼帝国联盟共图大计 ,不料却遭拒绝,反目成仇,于是对其货币战争更是暗箭连发。新生的德国天时,地利,人和尽失,败局似乎从战前就已经注定,难以回天。

  读至此处掩卷沉思,你会感到德国的失败并非历史的宿命。而更可能是发展战略的失误所致。德国原本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结局。可叹从德国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这个决定其未来前途命运的关键历史时刻,德国这个短期内集中连续超生了千年不遇的大思想家黑格尔,马克思和爱因斯坦的国度,在俾斯麦之后竟然没有孕育出一位运筹帷幄通览全局的伟大战略思想家。指引其正确的前进方向。德国崛起半途夭折。发人深省。

  物理的定律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历史的规律在相似的环境下也会再现。多年之后当红色中国刚刚诞生之际,美利坚帝国率领联合国军,大兵压境,欲重演当年大英帝国扼杀新生德国于摇篮之中的历史。新中国面临当年与新德国类似的历史考验。中华民族最大的幸运就是在这同样紧要的历史时刻,国力虽弱战略超强。因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何等了得之人?他已将五千年的历史融汇贯通,岂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哪能忘德国战败的教训?尽管对斯大林抱有戒心,但还是坚定地与苏联结盟,联俄抗美。结果历史的剧本出人意料地变成了杜鲁门的滑铁卢与毛泽东的凯旋门。此乃后话。 

  让我们再重新回到当年。当世界拳王大英帝国脚踏着快要断气的德国,高唱着《上帝保佑女王》之歌,对着竞技场上再次升起的米字旗挥手敬礼之际,原本奄奄一息的德国,在华尔街和欧洲犹太银行家的共同扶持之下,悄悄擦干嘴角的血迹,突发神力,腾空跃起。对这一段令人难解的历史,《货币战争2》浓墨重彩,娓娓道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军事机器的强大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希勒特更是全世界人人喊打的恶魔。但是,在学术圈之外,很少有人了解纳粹德国的货币制度和经济系统的运作情况。在20世纪30年代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创最重,经济凋敝,失业空前。纳粹之所以能够通过民主选举合法上台,与德国经济危机有着密切关系。当时德国社会动荡,民众人心思变,纳粹准确地把握住了社会脉搏,主打挽救经济危机的新政牌而一举赢得大选。如果纳粹仅仅是靠口号和宣传,而没有治理经济危机的真才实干的话,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像魏玛共和国一样失去民心。

  应该说德国所遭受的经济危机冲击的严重程度,要远大于欧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纳粹上台伊始,就立刻投入挽救经济的工作中,开始了所谓“希特勒新政”,在一系列强有力的经济措施之下,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并开始强劲增长,失业率直线下降,到1938年失业率已降至1.3%。从1933年到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而铝、镁和车床的产量竟高于美国。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消费资料生产增长了43%,国民经济总值增长超过100%,同时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整了重工业基础体系,还装备了一支现代化军队。”

  书中对纳粹德国在国际银行家的扶持下得以迅猛发展的历史背景,德国社会的权力体系和经济结构,希特勒的施政方略,货币政策和对犹太人即利用又排挤的手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德国在一战战败的废墟上,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重创中,只用了短短五六年时间,不仅迅速从奄奄一息的绝望深渊中解脱出来,而且一跃成为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强国。老百姓原本衣食无着,转眼就实现了全民小康。相比之下徒有虚名的“罗斯福新政”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当年德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奥妙令人回味。

  众所周知,英美是纳粹德国的死敌,犹太人又深受德国迫害,可为什么华尔街和欧洲的犹太银行家却不约而同地支持希特勒呢?上一本《货币战争》在给读者带来无比震撼的同时,又为大家留下了巨大的悬念。现在《货币战争2》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思路对这段历史给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新解读。书中有一节叫做“大棋局”对当时的世界利益格局和策划第二次大战的各方的战略目的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希特勒在国际银行家的扶持下,终于如愿以偿登上德国元首的宝座。此时,世界上的几个重要的势力集团正在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

  大英帝国的统治精英阶层毫无疑问地坚信英国的制度是世界历史上最完美的社会组织形式,它不仅应该在现有的英帝国版图之内被实施,而且应该在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得到更广泛地推广,其核心利益在于巩固和强化大英帝国的全球霸权体系。此时的大英帝国,已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陆,最大的战略挑战者德国已经被彻底打垮,在凡尔赛体系之下,其经济潜力和军事潜力已受到根本性的压制。德国西边的世仇法国已被英国牢牢地拴在了自己的战车上,战争的巨大损失和德国的潜在威胁,使法国必须依赖英国才能生存。

  在非洲,英国的势力范围包括大部分非洲大陆,多达21个国家臣服于大英帝国,大量原材料和自然资源任由英国取用;在中东,英国控制着从巴勒斯坦、沙特到伊朗、伊拉克的大部分中东地区,掌握着中东石油的源头;在亚洲,英国统治着从印度(含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含新加坡)到缅甸、香港的大片地区,庞大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战略要道悉数被英国控制着;在大洋洲,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附属国作为工业原材料后盾;在美洲有加拿大、圭亚那、牙买加、巴哈马等为大英帝国提供着从海军基地到自然资源无穷无尽的战略补给。

  英国还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霸权力量,控制着世界所有重要的水道。30年代初的大英帝国,环顾全球,志得意满。

  当然,也有一些隐忧,如美国惊人的工业潜力。不过在英国统治精英的思维惯式里,美国仍是一个英国曾经的殖民地,缺少全球战略;金融中心刚刚起步,投机严重监管混乱;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本国市场无法消化,严重依赖英国的全球市场需求;几乎没有海外殖民地,缺乏资源定价权;美国的军队当时还属于业余段位,缺乏全球军事基地。

  因此,英国控制美国的方式非常简单:英国决定世界资金成本,英国垄断着世界资源价格,英国控制全球订单流向,英国统治划分世界市场需求,英国保护贸易航运通道。这五个战略制高点牢牢掐住美国的喉咙,美国就永远只是大英帝国的全球生产车间,而且控制车间的股东还是英国资本。一句话,英国将自己定位成市场的组织者,而美国仅仅是生产者……,英国完全不必担心美国试图“篡权”。

  这一战略态势,非常类似于今天美国与中国的战略关系。”

  这一节接下来的部分是全书的精华之一。它使读者透过弥漫的硝烟看到了这场世界大战的本质。它从最高的全球战略层次,破解了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难解之谜。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历史,而且也启发我们更深刻感受现实,更明智地规划未来。

  《货币战争》和《货币战争2》从深入剖析世界近代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后隐藏着巨大的金融能量。而这些金融能量的操纵者往往控制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这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两部书通过对两百多年以来少数国际银行家利用“金权”影响世界格局的大量案例的系统分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货币战争的战略思想体系。开创了当今中国战略思想研究的新局面。当年马汉的海权论,杜黑的空权论,富勒的机械化战争论对热战时代的国家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今世界,看不见硝烟的经济战争更可能成为主流趋势。“货币战争”这一全新的的战略思想理论对于预防我们对外开放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潜在威胁,对于应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未来的和平崛起也具有同样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编辑:张佳怡)

  相关连载:

点击进入阅读

  相关专题:《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官网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货币战争2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