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震云的“家长里短”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6月19日 10:51  南方周末

  先前采访他的都是读书版的文化记者 如今采访他的都是跑影视的娱乐记者。

  “他们甚至不看我的小说,或者把电影当成了我的小说。”刘震云对南方周末记者抱怨说。

  因为《手机》、《我叫刘跃进》被改编成电影,也因为在《甲方乙方》、《我是刘跃进》中的客串表演,刘震云开始为文学界之外的大众所知晓。在大众接受他的幽默和搞笑同时,作家刘震云的严肃和纯粹反而被大众消解。一个最鲜明的例子是,以前找他采访的都是读书版的文化记者,现在是跑影视的娱乐记者。

  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前一天,刘震云和王朔、冯小刚吃了顿饭,他们的话题核心是《一句顶一万句》。如果没有意外,这部长篇小说新作即将改编成为电影。

  5月24日,广电总局下发5月份电视剧公示通知,根据刘震云小说《我叫刘跃进》改编的20集电视剧已获得通过。而冯小刚和刘震云都想拍的《温故1942》在电影局反复审查几次后,仍然不能通过。“本来电影局那边的消息说,剧本可以通过的,我和冯小刚都开始准备了,后来形势一紧张,又搁下了。”

  刘震云说他当群众演员是因为导演想控制成本,《甲方乙方》是冯小刚要求他演一个作家,《桃花运》是马俪文让他去探班,为了省钱,临时拉他当群众演员。

  “现在定演员连导演都定不了。谁出钱谁定。制片人通常就是投资人,他能把钱交给我去控制一个电影?那是不可能的呀。电影有点儿像做生意哎,我做非赔得一塌糊涂不可。”刘震云说。

  写《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刘震云已经50岁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晚上做梦我做的还是十六七岁时光的梦,还在上中学,还在军营里边。最恐怖的一件事情是突然一个人推门进来,说以后的时光是不算数的。我考入北京大学,考上这样的学校不大容易,我是河南的状元。可是在梦中有人说我的成绩是不算的,这个人的面目经常换,有时是部队的指导员,我拉着他的袖子哭:好不容易考上的,怎么能不算呢?还有一个梦是我在故乡卖酱油。总有个供销社的主任,很胖,我说我记得我去过北京,他说那个不算,好好卖酱油。”6月2日,在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一句顶一万句》研讨会上,刘震云说。

  《一句顶一万句》,写了3年。它被刘震云认为是自己写得最好的一部书。“我想通过两个‘杀人犯’来探寻人生和生命的终极意义,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这么孤单,一辈子活着找个知心朋友那么难?”

  提笔之前,刘震云开车出了北京,穿越河北回到故乡河南延津。在故乡小住几天后,又经过开封、洛阳,到了陕西咸阳、西安、宝鸡,最后拐到山西吕梁,进入河北沧州,最后回到北京。

  “兄弟,你出门在外不容易。”山西长治县一个光膀子种瓜的农民对开车的刘震云说。在一条没被污染的河边,刘震云的车被河边的柳树林和瓜田挡住了去路。他下车问路,农民大哥对他说的这句话成为了《一句顶一万句》的叙述口吻和语调。

  延津是刘震云的情感触点。刘震云创作的小说,差不多三分之二与故乡有关,无论是《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还是《一句顶一万句》,都是以他生长的那个村庄为基本背景,千百年的沧桑,岁月的风云变化,都放在了那块贫瘠、多灾多难的黄土地上。

  “我家祖上不识字。”15岁的时候,因为土地不能养活肚子,天天吃高粱面的刘震云,选择了当兵,那几乎是惟一逃离土地的出路。

  “当兵对农村孩子是特别好的差使,当了兵,再努努力,提了干,就可以回家找媳妇儿。”刘震云在甘肃的大戈壁滩上当了5年兵。到部队不久,排长问刘震云:想家吗?刘震云的回答是:“排长你放心,我一辈子都不想家,天天吃白馍我想什么家?”在一个战友影响下,刘震云开始文学创作,开始写诗。

  从部队退役后,刘震云回到老家当了名中学教师。1978年,20岁的刘震云成为省里文科状元,通过刚恢复的高考进入了北京大学,成为中文系的大学生。刚到北大,他看到上课前女同学吃东西,他就问她吃的啥?女同学说是口香糖。他就问:口香糖是啥糖呀?人家就笑他是“土老帽儿”。

  在大学时期,刘震云开始写小说了。他的处女作发表在《未名湖》上,当时的编辑是查建英,那是一篇写农村的小说。这期杂志除了刘震云的小说外,还发表了两篇校外来稿:史铁生的《午餐半小时》和北岛的《幸福大街13号》。

  在北大读了四年书,刘震云被分到《农民日报》工作。和许多作家一样,在最初的作品里,刘震云更多依赖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小人物的生存境遇描写和人情世故的描写上,刘震云有超人的洞察力。

  参加高考补习班和新兵军训生活,有了刘震云早期引发外界好评的《塔铺》、《新兵连》。

  使刘震云出名的是《一地鸡毛》和《单位》,接下来的“单位系列”还有《官人》和《官场》。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官场》,小说主人公正好与现实官场的一个人重名,与他的秘书重姓,此人扬言要告《人民文学》和刘震云。

  到了《头人》,刘震云开始把目光转到他的故乡,有了《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以及后来他花8年时间写就的四卷本200万字的《故乡面和花朵》,巨著出版后没有得到文坛回应,评论界保持沉默。当时圈子里有笑话说,只有三个人看过《故乡面和花朵》,作者刘震云,责任编辑金丽红,还有写了缩写本的关正文。

  在稍作调整后,刘震云写了他的“一”字系列的《一腔废话》,接续的当然是前面的那个《一地鸡毛》,延续的有现在的《一句顶一万句》。

  《手机》的结尾一节《口信》,发展出了《一句顶一万句》,但写《一句顶一万句》的途中遇到困难,《我叫刘跃进》给“跃进”出来了,等于是个副产品。回过头来,又写《一句顶一万句》,先来的反而后到了。

  以往的写作,刘震云喜欢把事儿往深刻里说,他说这恰恰证明了自己没到达深刻的阶段。就像登山一样,没到山顶时说的都是山顶的风景如何美,到了山顶说的都是山下的鸡鸣和炊烟。“最好的例子就是孔子,儒学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但孔子的《论语》说的都是家长里短。”(记者 张英)

(编辑:陈辉)

   相关专题:刘震云作品《一句顶一万句》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小说官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