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国学大师傅佩荣:国学热胜过崇洋媚外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 14:19  京华时报

  本报讯 (记者卜昌伟)台湾国学大师、哲学家傅佩荣撰写的《傅佩荣<论语>心得》《傅佩荣<庄子>心得》《哲学与人生》等系列作品,日前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昨天,傅佩荣借来京讲学之机,面见北京媒体宣传其新书。见面会上,谈到于丹等人诠释经典引发的争议,傅佩荣表示,《论语》里几乎没有一句话没有争议,讲解者遭到非议是正常的。

  据了解,作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在校开设“哲学与人生”课17年来几乎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余人,是台湾最热门教授。傅佩荣学贯中西,尤对《论语》《老子》《庄子》等传统典籍有独特的见解。他曾出版著作80余部,大陆已出版《傅佩荣<论语>心得》《傅佩荣<庄子>心得》《哲学与人生》《孔子的生活智慧》等作品。

  谈到对《论语》的研究,傅佩荣介绍说,他是在至少读了400多家对《论语》的注解后,才大胆对前人的误读进行辨析、厘清,指出当下被忽略的、不求甚解的、普遍误会的就有十多处。“比如《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习’二字经常被解读为‘经常复习’,但孔子的原意是‘适时实践’;而‘自行束修以上’不是指自备薄礼,而是借‘行束修礼’代指十五岁以上男子等。”傅佩荣认为,《论语》流传到今天时间久远,现存的解释几乎没有一句话没有争议,“我读了一辈子《论语》,我讲的每句话都有出处,大家就冒险相信我吧,错不了。”

  谈到当下在大陆如火如荼的国学热,傅佩荣表示,他是赞成国学热的,因为认识自己的文化,无论如何总是胜过崇洋媚外。“这次来到北京,我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许多人都在看于丹的作品,甚至街边的小摊贩也在看。这在台湾,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至少我的书至今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傅佩荣羡慕地说。在他看来,有几百万人同时在看于丹的解读系列总是件好事情,毕竟由此引发的民众对传统典籍的兴趣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傅佩荣对这股热潮也有隐忧,他建议经典的诠释者在介绍国学时,除了建立对本土文化的信心外,也须兼顾对世界文化作适当的评价,“忽略这一点,将来可能流于另一个极端,即‘知己不知彼’,甚至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盲目自信。”

  今年57岁的傅佩荣神采奕奕,讲起话来铿锵有力。以自己读书阅历与人生之经验,他建议每个读书人,30岁以前学习儒家,如此可以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40岁以后学习道家,如此面对世上任何不公平之事就会释然;50岁以后学习《易经》,如此可以掌握管理之道。

(编辑 小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68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