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频道 > 新闻 > 新书信息 > 正文
 
巨著《长征》 还原那些波澜壮阔的长征故事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 14:39 财经时报
 

  编者按

  敏感的美国人,在他们出版的《人类1000年》一书中,将红军长征评选为最近1000年中,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最大的100件事件之一。而王树增历时六年写就的《长征》正印合了这一观点,且被专家断定为一部“前所未见”的全面、真实再现了长征历史全景的巨著。目前该书正在紧锣密鼓的出版印制中,预计9月15日面市。出版社除了加强防盗版工作外,还
在想办法阻止书稿内容外漏。

  《财经时报》对《长征》书稿写作及出版过程进行了全面跟踪,并预约采访到该书作者和责任编缉,试图向读者展示这部著作诞生的全过程(详细报道随后几期刊载),并为长征70周年纪念提供新的历史发现。该书出版后,本报将继续追踪并辟出专版,披露《长征》写作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和书中一些人物的生活细节。

 (本报记者 张万新  见习记者 颜炼军)《财经时报》电话打过去时,《长征》书稿的责任编辑脚印正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事忙于该书发布会的事,由于这段时间媒体风闻他们拿到一部重要书稿,且是《长征》,所以要求采访和翻阅书稿的声音特别多,出版社最后决定在该书上市前一天,也就是9月15日统一发布消息。不过,《财经时报》却有幸提前看到了书稿的部分电子文本、并见到了相关当事人,因此了解到很多《长征》写作与出版的内幕及部分内容。而据脚印透露,目前看到过全部书稿的不超过五个人。

  神速的审稿过程

  其实关于“长征”的出版物并不少,美国人斯诺的《西行漫记》为很多人熟知,近年,英国人李爱德、马普安《两个人的长征》也掀起了不小波澜,有关中国人写长征的书就更多了。尤其是今年作为“长征纪念70周年”,有关长征的图书、影视作品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央视“我的长征”栏目组的摄制人员更带着二十多人重返长征现场,真实体验长征生活。

  为何王树增的《长征》能吸引这么多媒体的关注呢?相比现在长征书籍的出版,这是一部历时六年,历经艰难,没有功利考虑的厚重之作。王树增说:“写作之初,根本没想到什么长征纪念多少周年。”

  脚印表示,由于这部书是首次全面还原长征历史,且有很多首次披露的真实的历史细节,更由于其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观照长征这一历史事件,阅读的整个过程,可用“前所未见”和“震撼”来形容。

  记者了解到,王树增为写《长征》,差不多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估计就做了二百四十多万字,写作时参阅的长征地图几乎都被“时间”磨破了。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他们家里几乎成了“长征”作战室,墙上、地上铺满了地图。

  这样一部书的出版过程、尤其是审稿自然不易。可脚印说作者写作时间用了6年,想不到审稿只用了短短1个月时间,这让很多人惊讶。记者注意到,脚印办公桌上发稿的纸样稿厚达三尺,关于细节,她没有时间说太多。但问到在这么多出版社对该书稿的争夺中,为何她能拿下这部书稿,她却显得很高兴。

  她说,编了这么多年的书,从她手上出版的好书也不少,像阿来的《尘埃落定》,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这些书都获过茅盾文学奖。可《长征》给她带来的惊喜还是前所未有的。  

 [1] [2] [3] [下一页]


新读书工具,新读书体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遵义会议”现京城 再现红军在贵州长征全过程 2006-09-10 03:00:21
王树增:长征,人类精神价值的极限 2006-09-09 01:56:21
赣州女警花重走长征路(组图) 2006-09-08 16:32:11
红军长征经过地贵州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2006-09-08 15:43:57
全国选拔31名警察重走长征路 今天从瑞金出发 2006-09-08 13:14:50
长征故地寻访:庾家河畔三代未了的红军情(图) 2006-09-08 13:06:39
砥柱中流挽狂澜:老红军追忆长征中的毛泽东 2006-09-08 11:43:19
陕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隆重开幕 2006-09-08 10:56:27
弘扬长征精神一道景观:后人争走长征路(图) 2006-09-08 10:51:06
 

新浪网读书频道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62675519、6267551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