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师”,应当向季羡林看齐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7月13日 09:40  大河网-河南商报

  ■王攀(商报评论员)

  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详见今日本报A19版)

  季羡林辞世。一条大新闻。问周围的人,季羡林是谁?很多人回答不知。或知其名,不知其事。知其名,也多是因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温家宝的几次拜访,让公众知晓“季羡林”这三个字。季羡林所从何事?多半并非文盲的人,也难以回答一二。的确,季羡林尽管译著甚广,但毕竟都是学术之作。

  但是,我们能因此说季羡林对我们没有影响吗?不能。季羡林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称号,是季羡林所有传说中传播最广的。这不仅是因为相比他为人知之甚少的专业学术知识,人们更容易认知,还在于其力辞行为所折射出的可贵的人品、学品在当今学人身上日渐成为稀缺品质。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季羡林力辞“国学大师”头衔时如是说。的确,术业有专攻。面对知识的海洋,任何人都不能通吃。季羡林是谦虚,也是实话。但问题是,既然很多在所属领域略有成就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扮演成多面手,走穴圈钱,季羡林为何不能“受之有愧、却之不恭”?季羡林力辞,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当年,钱锺书因《围城》而声名大噪,如果按照现在一些作家的“市场意识”,钱老一定会搞个《围城2》、《围城3》来,但钱锺书转身把精力放在古代中国和传统诗话的研究上来,故而有《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之作。

  无论是钱锺书,还是季羡林,这些文化老人的人品、学品都为当世学人之楷模。但现实中,这样的人品、学品渐行渐远。随着文化老人们的仙逝,靠什么挽救日益变味的人品、学品?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些文化老人的人品、学品,是因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罢,要强起来,不仅要强在经济、军事、科技上,更要强在文化、思想、制度上。环视全球,凡是强大的国家和民族,无不是文化、制度受尊敬的、被模仿的。而这些实力的培养,就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多少优秀的学人。假如我们的学人都忙于学识变现,忙于走穴圈钱,不安于书斋,耐不住寂寞,那么,我们的学术和文化谈何强大?

  的确,季羡林、钱锺书这样的文化老人,不能够直接影响我们每一个人,但他们的人品、学品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需要的;那些还在学术圈、文化圈的学者,那些正在公共讲台上为公众指点迷津的学人,需要向这些文化老人看齐。从这一点看,季羡林这样的文化老人,又何尝不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编辑:张佳怡)

  [点击进入专题: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季羡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