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位学界泰斗辞世 学界大师双星陨落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7月12日 13:38  北青报

  一日失去两位学界耆宿,2009年7月11日,足以让世人唏嘘。国图93岁的荣誉馆长任继愈驾鹤西去五小时不到,98岁的大学者季羡林,在301医院放下百年纷扰,永远地去了。

  据季羡林之子季承介绍,季羡林因突发心脏病辞世。季承称:“昨天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的状况还不错,还坐在床上写毛笔字。今天早上,他突发了心脏病,我赶到了医院,当时他已经昏迷,医生没有抢救过来。”这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尽管他主动卸下了“国宝”、“学界泰斗”等帽子,但这些“帽子”正是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他生病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数度探望。

  同一日凌晨4时30分,哲学家、宗教学家、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因病在北京医院辞世。1987年,任继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调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直至2005年退下。他1961年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哲学史》,至今已再版十余次,被奉为教科书中的经典,全国大学大多采用此为教材。

  季羡林心脏病突发猝别人世

  本报讯 得知季老去世的消息,记者赶到301医院。医院高干病房区2号楼403病房已经被清扫一空,在这里住了6年的季羡林老先生再也不会回来了。

  昨日中午12时许,季老的遗体被运送到与高干病房区隔着一条马路的主院区门诊楼地下二层的太平间。太平间门口停着一辆面包车,车头挂着金色打底、裹着黑边的挽帐,透过车窗还能看见车体后部散落的或黄或白的菊花。

  儿子季承从太平间回来后呆呆地在病房里坐了好久,收拾的每一件遗物都让他颇多感慨。这个14平米的小屋有着父子俩最幸福的一段回忆,13年来,他们从未这样亲近地交谈过,有着儿子的陪伴,钱文忠说季老生命中的最后两个月很幸福。

  季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父亲走得很突然,也很平静,没有任何痛苦。这段时间,他每天都去看望父亲,每次父亲看见他脸上总是笑呵呵的。他们一起聊天、读报、写毛笔字,相处得很融洽,季承还亲自下厨每天都给父亲带去一些好吃的。据透露,季老最近胃口很好,而且对美食的喜好也很广泛,从中式的饺子到西式的罗宋汤,他都非常爱吃。季承就天天变着法子给父亲做好吃的,其他来探望季老的朋友也投其所好给他带来不同的美食。

  前天下午,季承还是像往常一样去看望父亲,父亲的状况很不错,还坐在床上写毛笔字,但是昨天早上,季老却突然心脏病发作,等他赶到医院,父亲已经昏迷,医生没有抢救过来。父亲临终前没有任何遗言,由于姐姐早年已经过世,因此父亲去世的时候只有季承唯一一个亲人。“他是一位慈祥、感情丰富的父亲,当然不用提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季承说。

  上午10点左右,北京大学闵维方书记、周其凤校长和其他北大领导很快赶到医院,商讨了治丧事宜。昨天下午,大批的媒体记者汇聚到了301医院西院高干病房区的门口,由于医院实施管制大批的媒体记者被挡在门外,某些市民在中午听闻媒体报道季老去世的消息后也前来探望,但均被告知不得入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发言人说,季老还有二十多天就要98岁了,他走的时候很平静。院方只负责季老的治疗,相关病情和其他情况必须有北大校方同意他们才能对外公布。医院将不举行专门的告别仪式,季老的追悼会将由北京大学统一安排,301医院不会有其他安排。

  后辈追忆 真正朴实的大师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被季羡林称作是“小老乡”,两人都是山东人,从2004年起,程朝翔每年至少会去探望季先生一次,“季先生人非常朴实,而且头脑非常清醒,让我敬佩的是,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学科建设的思考”。

  程朝翔告诉记者,今年的6月21日,北大外国语学院举行建院十周年庆典,他和学院的老师特意去看望了季先生,季先生不仅为庆典题辞,而且还录了一段视频。程朝翔回忆道:“作为北大东方语文系的创立者,季先生对我们后辈的夸奖和鼓励可谓是‘不遗余力’。当我们向季羡林先生咨询应该增加研究什么语种时,季先生毫不犹豫地说,‘目前最应该增加孟加拉语’,因为孟加拉语的覆盖面非常广,在印度语言文学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泰戈尔就使用孟加拉语写作。”

  程朝翔表示,季先生对于后辈的“精神力量”的影响一直存在。程朝翔说:“季羡林先生曾经是北大东方语言学系的系主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当时的年代里,他就强调英语的重要,因为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他还精心设计系里的各种课程,对梵语、巴利语专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认为只有学好梵语、巴利语这两把金钥匙,才能打开印度文化宝库的大门。”

  正因为季老是这样一位真正朴实的大师,所以程朝翔对于他的去世非常痛心:“季老为外语学院建院十周年的亲笔题辞刚刚被学院裱装珍藏,季先生却走了,外语学院正在研究如何来追思季老先生,已经有很多老师在互相商量这件事了,我们希望以最真诚的形式来缅怀季先生。”

  季老为人 不完满才是人生

  “未名四老”之一的张中行生前曾在《负暄三话》中写到,“季先生以一身而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负暄三话》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段子:某一次开学,新生来校,带着行李在校门下车,想去干什么,行李没有人照看,恰好一位白发、苍老、衣着陈旧的“老工友”在附近,便招呼“老同志,给我看一会儿!”老先生说“好”,就给他看看。直到开学典礼,学生才发现“老工友”竟是“校长”。

  在他家工作过的保姆要读书,季羡林汇款一张:“这些钱助你读书,都是爬格子所得,都是干净的。”直至老年,他都坚持往山东自己的家乡小学寄钱寄书。

  前些年,北大曾接受了一笔大捐赠,来自于季羡林。这笔捐赠中,仅古字画就以百计。据透露,“季羡林收藏的最底线是齐白石,这些藏品中甚至有苏东坡的《御书颂》。”除却字画,赠品还包括古砚、印章、善本,以及他毕生的稿费。

  于他人慷慨,他的个人生活却是简朴的。张中行曾写道,在北大,他的装束远远配不上他煊赫的头衔。“一身旧中山服,布鞋,如果在路上走,手里提的经常是个圆筒形上端缀两条带的旧书包。”

  这位素朴的老者,在当下这个讲究包装的年代,成为了稀缺品。以梵文为专业的他,甚至被戴上了“国学大师”的帽子。于是,他在安卧病榻写就的《病榻杂记》里,一口气辞去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帽子,此后欢呼:“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平生最敬仰4位前辈:陈寅恪,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适,力举“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梁漱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马寅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季羡林曾与巴金、臧克家等朋友相约,“何止于米(88岁),相期以茶(108岁)”。可惜,他们谁也没有做到。生前,他在文中写道:“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记者 朱玲 关庆丰 罗皓菱 肖扬)

  [点击进入专题: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编辑:张佳怡)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季羡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