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余秀华:成名三年,坚固柔情

2018年07月09日12:04   新浪读书   微博

  “所有的标签都是错误的,带着一种歧视。”面对一众“好奇”的围观者,诗坛中偶然冒出的余秀华,充满了野生的霸气。她说自己的一生是与残疾对抗的一生,于是,短短三年间,她出版了三部诗集,成为20年来中国诗集销量最高的诗人;她入选《纽约时报》“2017强大的女性”;以她为题材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在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摘得奖项;诗作《我爱你》被民谣歌手钟立风谱曲制作。

  文丨马捷

  采访丨马捷

  三年摇曳

  夏日借着长裙,落在了余秀华的身体上。

  6月中旬,北京单向街书店,坐在台上的余秀华,幽娴,自信。这里正在举行她的首部散文集《无端欢喜》的新书发布会,慕名而来的读者甚多,台下早已座无虚席。

  像从诗歌到散文的转型尝试,这一次,同样令人惊喜的,是余秀华身上的那条连衣裙——粉色的花朵,绽放在蓝色的布料上,领口低至胸间。这些元素在她的身体上调和出一股慵懒的性感,颇有时下被众多年轻女孩儿追捧的法式风格。活动结束的第二天,她告诉新浪读书的记者,裙子不贵,只花了130元,“在淘宝搜‘连衣裙V领’!哈!就出来了。”在她狡黠的唇齿间,“V”字被碰撞出了差异化的高音量。话落,便是余秀华式的笑声,爽朗高昂。

  42岁的余秀华喜欢漂亮。三年前,同样是一场发布会,她羞于将“不太好看”的衣服暴露给一众读者,在北方供暖可高到三十度的室内,始终将自己紧紧裹藏在羽绒服里。面对记者,她还会有意挡挡自己的小短靴,只因为上面有一双小熊似的眼睛,“实在幼稚”。

  那是2015年的2月,突然到来的“成名”,将毫无防备的她从湖北省的横店村,推到了1000公里外的北京,寒冬风厉,独自一人,以脑瘫诗人的形象。

  “所有的标签都是错误的,带着一种歧视。”面对一众“好奇”的围观者,诗坛中偶然冒出的余秀华,充满了野生的霸气。她说自己的一生是与残疾对抗的一生,于是,短短三年间,她出版了三部诗集,成为20年来中国诗集销量最高的诗人;她入选《纽约时报》“2017强大的女性”;以她为题材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在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摘得奖项;诗作《我爱你》被民谣歌手钟立风谱曲制作。

  人们称她为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她不以为然,“狄金森是独一无二的,我余秀华也是独一无二的。

余秀华参加节目《朗读者》余秀华参加节目《朗读者》

  “这三年,我过上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日子:过一段时间就要出去和一些莫名其妙的人一起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新作《无端欢喜》中,余秀华这样总结了过去的三年。

  “其实是一种很谦虚的说法。因为生活突然发生改变,当我还没有把这个事彻底的想明白,想清楚,不能了解它的前因后果的时候,就会觉得什么事情都是莫名其妙的。当你找不到根源的时候,你会觉得是莫名其妙。”她向新浪读书记者解释了这段文字的记录,“这三年还好吧,我这个人很懒,什么样的生活都是很快就适应的。”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留下这样一幕:余秀华站在香港的太平山顶,俯瞰着繁华,她觉得很惶恐,“好像不知道命运把自己在往哪个方向推,推得这么高,会不会突然甩下来,会不会突然就粉身碎骨。”

  像她爱极的裙子,也像她以此写的小诗:“风把她的裙子吹得很高,像一朵年华,随时倾塌。”余秀华最终告诉记者,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所谓的出名,名利,包括这些采访,都是虚像,经不起推敲。”

1 2 3 下一页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