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在画风上肇发了一种革命

2017年10月10日15:34   解放日报   微博

  把画带入几近荒秃的肃穆

  钱选至少在另一幅山水中,又尝试复兴和重新解释另一种早期风格,即10世纪山水画大师董源的风格。然而,他的尝试并没有成功。这幅画试验性质过多,怪诞有余,成就不足。

  钱选的学生赵孟頫在1295年的名画 《鹊华秋色图》里,用类似的方法加以试验,效果却比较成功。赵孟頫自己宣称“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夸言他的画“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为佳”。他明显取自董源的地方包括了抖动的皴笔,邈小的人物,和“平远”构局。在更为细腻的层次上,这幅画也与董源有关:平淡天真的景致。一片沼地上,鹊山如馒头小丘般矗立着。全画展现了素朴主义者对尺寸比例的有意忽略,以及对外烁美的排斥;甚至在南宋画家马远画派中,常具超逸之美的柳树,在这里也被去除了魅力。

  赵孟頫排拒浪漫主义的程度,比钱选的冷峻退隐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把全画带入几近荒秃的肃穆中。他有意牺牲宋画曾经达到的成就;渲染不见了,空间感不多,也没有气氛。既然地平线上的空白处在构图中没有多大作用,那么,画家就在上面题下了长长的一段话,叙述这张画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后世收藏人士,又在上面加上一大堆印款题跋。如果放在一张典型的南宋山水画上,这些东西可能是会破坏画面的,但在这里却很符合此画的“文人”特性。

  卓越却短暂的新画风

  在元大都和赵孟頫交往的高官中,位至刑部尚书的高克恭是元代最老的一位主要山水画家,比他年轻的同代人都很尊敬他。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现存的一幅题为《青山白云》的短卷,虽然没有署款,只是简单地被标以“元人”作品,但是,如果按照它的风格来看,则可以归类到那一小批高克恭作品中。

  像钱选和赵孟頫的山水一样,这部作品是一种试验之下的产品,一种把各种古代风格和绝对的独创性糅合在一起,既可满足古拙趣味,又可满足当时的表现需要的画法。朦胧的树丛、童稚的村落,直接引自北宋晚期画家赵令穰的河谷。而山岭的描绘,以及在山岭之间飘流的、轮廓明确的云层的古拙画法,则遥遥取自董源和米芾。

  据记载,高克恭曾经模仿过他们。但是,此画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用崭新的手法来处理旧材料。山脉排列得平衡而均匀,和宋画标准很不一样。形体奇怪地重复着,令人感到不舒服;蜿蜒的地势咄咄逼人。这些都是艺术家自己的表现主义新画法,响应了某些内在的创作冲动。中国画论家描述“心中之山”,是画家在无意识之中,神秘地构想着它,再以创作方式,“无意”地表现在纸、绢上。出现在这里的,的确都是那些“心中的山水”。

  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以及他们的同代人,在中国画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们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画风上肇发了一种革命。这种革命,部分具有破坏性,包括抛弃陈旧而非同类的画法。他们宁愿牺牲前两个世纪的许多成就,而把与传统的关联推溯到更远的年代。他们创造了卓越却也短暂的新画风,但是,在针对元代文人画家面临的问题时,并没有提出最后的解决之道。

  这些问题是:当画家被业余风格局限时,怎样才能达到五代和宋初绘画所表现的画面的统一和“端正”的外貌,这些正是他们所羡慕的品质;如何赋技巧以力量和自信,同时又不在画完时露出专业的痕迹;如何赋予平凡题材以新鲜感和趣味。这些问题都留给了元代后半叶的画家们去解决,留给了以后被称为“四大家”的画家,以及他们的朋友与追随者们,去把“文人画”带到成熟的境地。(《图说中国绘画史》 [美] 高居翰 著 三联书店 来自《解放日报》)

上一页 1 2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