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少年画出旷世巨作:《千里江山图》妙在哪里

2017年09月12日18:10   新浪收藏   微博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层叠山势随溪谷路径之迂回曲折,制造出“深远”的效果。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层叠山势随溪谷路径之迂回曲折,制造出“深远”的效果。

  鸟瞰视角,“深远”效果

  无论过程如何,徽宗宫廷画院得以诞生出《千里江山图》这般作品,其结果的确令人十分惊艳!相较于唐代的青绿山水,这件作品的技法更为写实而复杂。一方面此图采鸟瞰视角来描绘景物,并借山势随溪谷路径之迂回曲折,制造出“深远”的效果,不仅空间层次清晰,远近距离的处理更是令人信服。

  另一方面,全画虽使用重彩设色的画法,但在石青、石绿等颜色之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明暗效果格外写实生动。显然,王希孟的艺术成就超越了自唐代李思训以降所有擅长青绿山水的大师们。

  不过,王希孟虽借由完美结合宋代魔术般的写实技巧和唐代色彩富丽的宫廷风格,创造出足以与北宋精致艺术及美学相匹配的绘画,但他并非徽宗朝唯一达到这项成就的画家。同样采用青绿山水画法且达到写实精神极致者,还有李唐。台北故宫收藏的《万壑松风图》上,即有李唐“宣和甲辰”年(1124)落款。

  只见全幅的山水被安置在精心设计的空间结构中,除了突显出山壁的侧面性,亦刻意压缩前后景物之间的距离,使地平面整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身临其境的空间幻觉。画上虽敷染浓厚的青绿颜料,唯由颜料剥落之处,仍可见到每块岩石的立体感和粗糙坚硬的质感,完全是借由“斧劈”的皴法层层叠叠、一刀一斧刻凿出来;而攒簇的松叶、湍急的水流,则是以细笔一丝不苟地勾描,逼真入微。李唐以一般画家难以企及的技法,带领观者来到恍若真实的幽谷,面对成排的松林,仿佛听见潺潺的泉瀑水声。

  道教色彩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成功借用了唐代的绘画典范,将它转化为具有宋人情趣及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此画不仅代表了徽宗宫廷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图像背后的文化含义也同样耐人寻味。一些现代学者指出,宋代青绿山水画中的石青、石绿颜料,和道教长生不死的王国有关,这点与历史记载徽宗崇尚道教的背景不谋而合,或许可以解释此时青绿山水在宫廷受欢迎的原因。

  就王希孟山水画之解读而言,由不同的文化脉络切入,自会产生不同的观看方式,即诚如画卷后溥光的题跋所云:“一回拈出一回新。”人们自可将《千里江山图》视为徽宗或当时宫廷对江南文化的一种渴慕,抑或徽宗心中期望建立的道教不朽王国;又或者也能将其看作是为了颂扬北宋王朝而精心绘制的一幅杰作——如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般描绘了徽宗治下辽阔疆域的和平繁荣景象。但无论如何,可以确信的是,在每次展卷、收卷之间,此负载了北宋艺术理念和精髓的《千里江山图》,都会让观者的想象力在其中漫游,仿佛重新引领人们回到那一个万象变异纷呈的时代!

上一页 1 2 3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