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穿越后吃不到番茄炒蛋:中国人是何时开始炒菜的

2017年09月05日17:03   澎湃新闻   微博
“穿越”的人可能吃不到今天最最普通的番茄炒蛋“穿越”的人可能吃不到今天最最普通的番茄炒蛋

  “炒”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烹饪的主要手法。无论是平民日常佐餐下饭的用菜,还是国宴菜谱上的佳肴,大多是用“炒”或炒的变形的烹饪法烹制而成的。正是1500年前出现的“炒”奠定了往后中国菜肴的基本特色,满足了无数吃货的饕餮之欲。

  “八珍”无“炒”

  中国向来被誉为“烹饪王国”。中国的烹饪技艺,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夏商之前,随着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发明,先民已经普及了煮食方法。煮熟的食物,容易消化,避免了烧糊的损失,比起原始的烧烤,自然较为优越。到了商代时期,中国人率先掌握了用水蒸气将食物煮熟的方法,这就是“蒸”,蒸具与水保持距离,纵令水沸滚,也不致触及食物,使食物的营养物质全部保持在食物内部,不致遭到破坏,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烹饪方式。譬如从著名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就是这样一件大型青铜炊具:下面煮水,上面置三只甑,既可以煮东西,又可以蒸东西。器身长104厘米,高44.5厘米,重113千克,代表了商代的最高烹饪水平。而与之形成鲜明比较的是,即使到了今天,西方人也极少使用蒸法,像法国这样在美食上同样享有盛誉的国家,据说厨师连“蒸”的概念都没有。

  到了周代,中原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根据古籍记载,当时负责周王室饮食的官员居然高达两千三百人,占整个周朝官员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八。流传至今的《礼记·内则》里对“八珍”的记载就全面显示了当时烹调的技术和技巧。所谓“八珍”是周天子的专用品,即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和肝膋,名称比较费解,需要翻译如下。

  “淳熬”、“淳母”其实就是今天的盖浇饭,即把煎熟的肉酱浇沃在黍米饭和稻米饭上,算是当时的主食。接下来的“炮豚”与“炮牂”两者的做法也一样,都非常复杂。“豚”即是猪,“牂”就是羊。把乳猪(羊)杀死掏去内脏,用枣填满猪(羊)腹,再用芦苇将其缠裹起来,外涂带草的泥巴,放在火中烧烤。烤毕剥去泥巴,拂去乳猪体表的褶皱和灰土,再用稻米粉调成糊状,涂在猪(羊)身上,然后投入盛有动物油的锅中煎炸,油须没过小猪(羊)。炸透后取出放在小鼎中,鼎内放置香脯等调料,再把小鼎放在大汤锅中,水不要高于鼎口,以免水浸入小鼎。如此,三日三夜不断火,最后将小猪(羊)取出,切割后蘸肉酱吃。一种菜共采用了烤、炸、炖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道左右。这两道菜即使在“八珍”之中,也是做法最为复杂讲究。光是看烹饪过程已经让人馋涎欲滴,后世的烤乳猪可能就与其有渊源关系。

  至于“捣珍”,是取牛、羊、鹿、璋等食草动物的里脊肉,反复捶打,去其筋健,捣成肉茸,用油煎着吃,堪称“棒子打出来的佳肴”。“渍”则是把刚刚宰杀的新鲜软嫩的牛肉切成薄片,在酒中渍一夜,第二天早上蘸醋、梅浆、酱等作料生吃,尚保留了原始烹饪的淳朴风格。剩下的“熬”其实就是烘制的肉脯,肝膋则是用狗网油包裹狗肝,沾水,然后火烤,至网油变焦而成,当时的犬类仍是“六畜”之一,亦是用来吃的。

  这八道菜体现了中原一带的食俗。它的原料基本上以家畜肉为主,很少有猎获的野味;加工方法以炮、烤、煎为主——最为引人注目的正是这里,并不见“炒”的踪迹(《说文解字》里甚至未收“炒”字)。

1 2 下一页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