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汤不换药的新时代——左手偏执,右手妥协

2017年08月01日10:06   新浪读书   微博

  如果我们将朱元璋比作一个大学生,那么此刻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儒生就是花钱聘来的客座教授。学生悟性再高,没有教授的倾心点拨,是很难做到融会贯通的。朱元璋之所以会在群雄之争中笑到最后,与自己从儒生们那里所接受的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朱元璋是个没有文化底子的草根,在造反起义之前,他的社会身份只有两个:一个是乳名叫朱重八的长工,一个是法号叫如净的游方和尚。

  草根的底子却成就了一段儒家特色的创业之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朱元璋在自己的创业和守业阶段,大打儒家特色牌。朱元璋不光尊重知识分子,自己也经常用实际行动向那些儒生们靠拢,比如朱元璋经常在空闲时间学习充电,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史料记载,朱元璋人生中写下的第一首诗《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文字中的豪迈气象表露无遗,文字功底也可见一斑,这哪里像是一个半文盲写的?由此可见,朱元璋是历代帝王中自学成才的典范。谈迁《国榷》说:“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浏览神解,手撰书檄,注射简峭,文士顾不及也。”

  在刚刚起兵时,朱元璋就率先亮出了儒家“尊王攘夷”的那面大旗。朱元璋当年北伐时提出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当时长江南北的汉人已经被蒙古人和色目人统治了近百年,吃尽了民族压迫的苦头。朱元璋竖起的这面民族大旗,可以说是笼络人心最好的一种手段。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祭出了儒家思想中的高端理论——仁者无敌。朱元璋参加反元斗争的第二年,也就是从他独自带兵开始,就在严肃军纪方面大做文章。他曾经对手下的武将们说:“每攻下一城,听到你们不乱杀人,我就很高兴。你们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鸟不会投到老鹰盘踞的树林,百兽不会进入布满陷阱的地方。百姓们会自动远离残暴的军队,去投奔不乱杀人的武装。”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占和州之后,他的军队在城中大肆烧杀抢掠。朱元璋首次将队伍里的大小头目全部召集起来开会,会上,他告诫那些武官:“破城时兄弟们都抢了不少女人。我规定,以后只许抢没结婚的少女,那些结了婚的,一律给我放回去!”(《皇朝本纪》)与此同时,他又召集全城的男人到州衙门前集合,把那些抢来的已婚妇人列队送出,让她们与自己的男人回家过日子。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传颂。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够苟安于世,他们就绝不会冒险去做不法之事。在乱世之中,那些手握兵器的各路武装,只要不残害他们,能够给他们留下一条活路,他们就会在关键时刻投桃报李。

  朱元璋攻灭张士诚的战役中,张士诚兵尽粮绝。史料记载,当时城中的一只老鼠都能卖百文钱,皮靴、马鞍等都被煮食充饥。张士诚不忍城中百姓受罪,就向百姓说:“事已至此,我实无良策,只有自缚投降,以免你们城破时遭受屠戮。”百姓闻言伏地号哭,愿与士诚固守同死。城破之时,张士诚只烧了自己的王府,没有烧掉全城百姓的房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张士诚的生日七月三十日晚上,苏州的老百姓就烧久思香、点地灯来纪念他。(“久思”音同“九四”,张士诚原名张九四。)

  朱元璋在元末诸军中也以“独不嗜杀”而闻名,因此赢得百姓拥戴,这是朱元璋事业得到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

  在守业阶段,朱元璋打的是儒家提倡的“民生牌”。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在他的内心深处比谁都要清楚“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的道理。《明实录》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帝国建立后,朱元璋定都南京,当他看见南京城内有一些沿街露宿无家可归的流民时,便让官员在南京城内找一块空地,盖了二百六十间房屋提供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免费居住。然后朱元璋又要求江苏华亭县的官员将当地宋朝遗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好让无房的当地人居住。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朱元璋下旨将这种办法推行到全国,要求中书省官员派人深入各地寻访无衣食、无住房的穷人,然后给以衣食和住房。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