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老上海如何消夏:可口可乐供不应求

2017年07月28日14:43   解放日报   微博
上海外滩老照片上海外滩老照片

  是年7月30日,《新民报》记载:连日骄阳肆虐,西藏路三时疫院求诊者甚众,入夜七时,门诊部仍欲罢不能,同时在虹口之游泳池,亦日告客满,清晨七时半至售票处已排成长蛇大阵,“敲门打户,状似躲警报”。

  由于酷暑逼人,“岗警苦于拿破仑帽之闷热,大都持帽于手,似对来往之油壁香车,脱帽致敬”。烈日之下的堵车,也令人煎熬。“中午时候,自新世界至外滩之电车与公共汽车,如蜗牛横卧柏油路上爬行,而人力车三轮车则像挡箭牌挡住去路,由新世界至外滩,往往需半小时以上。”

  唯恐市民中暑,7月开始,当时的上海市卫生局“以兹当盛夏酷暑逼人,需十滴水临时急救,特制就十滴水十万瓶,分送各区公所,各警察分局,各卫生事务所,各教堂,各公共娱乐场所,各报馆,各车站转发城区及郊区之商店住户与农民,并托总工会分发人力车夫,运夫码头工人等,市商会转发各小旅馆客栈等以济急需”。

  随着西瓜、黄金瓜上市,“清脆之叫卖声,比比皆是”。外滩公园上空,蜉蝣极多,麻雀如织,有人诌一联曰:“蜉蝣与麻雀织成天网,人语共车声合奏黄昏。”走在路上,一派夏天风景。

  有时,伴随极端高温天气而来的,是下午的暴雨。“下午大伞高张之际,突然满天乌云,瞬即倾盆大雨……大雨之后,若于低洼马路积水盈尺,汽车过处,浪花四溅,穿淡色服装之步行阶级,叫苦不止。”

  聪明的商家,从酷暑中嗅到商机。“天热汗多,冰淇淋畅销。近有舞场延至十二时息业者。最贵舞场中,冰淇淋售价每杯五千元。马路边小摊,每杯仅二百元,卖一送一。”“冷饮季节已临,派克路(今黄河路)一照相馆,近亦改装为冷饮店。”

  当时的上海,成为饱受战事之难民的避难之地,“近日街头难民坐地乞讨者,比比皆是”。在外滩公园,“山东口音之难民甚多,拦路乞讨,大部为妇孺,四川路仁记路口常有一妇人坐哭乞讨,旁卧一病婴,为状极惨。国际饭店附近有标卖小孩者,一为病婴,一为约三四岁之幼儿,均极羸弱”。与之相对应的,是生活在“有冷气设备之办公室里,小姐们为保重玉体,已穿着毛线衣”。

  进入八月,入晚黄浦滩边,充满乘凉客。“以二十元一张门票入公园者亦不少,高级人士则入水上饭店,饭店及公园旁人力车三轮车林立。水上饭店设有靠江之特别座,晚上凉风吹来,夏意全消”。夜花园及冷气舞厅中,入夜也是生意兴隆,“爵士乐声紧张热烈”。“屈臣氏汽水厂之日出一万八千打 ‘可口可乐’业已打破纪录,每日改出二万打以上”。一瓶可口可乐当时售价大约为六百元,但如果坐在夜晚的娱乐场所里饮用,一瓶索价四千五百元,还要另付小费。但尽管如此,还供不应求。(来自《解放日报》沈轶伦)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