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射日:女娲伏羲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力”

2017年05月16日14:27   新浪读书   微博
在汉代的画像中,伏羲和女娲常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在汉代的画像中,伏羲和女娲常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

  伏羲、女娲的神话,自古以来流传于我国广大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女娲,传说她抟黄土造人、化生万物,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称她是“古之神圣女”。古书上还说,上古天有缺漏,女娲曾炼石补天。这个故事被曹雪芹写入《红楼梦》,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神话说,伏羲、女娲是兄妹;有的说是夫妻,上古发生大洪水,他们躲入葫芦,得免洪灾,出来后成为人类的祖先。那么,女娲、伏羲的神话故事具体有什么意蕴呢?

  天地人间的变化源于阴阳两气消长变化

  我国各民族很早就有“阴阳”这样的两气化生宇宙万物的思想。《淮南子》记载,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

  伏羲、女娲的形象,可能和阴阳两气的观念有关。在汉代的画像中,伏羲和女娲常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伏羲手举日或规,女娲手举月或矩。这种内容的伏羲、女娲石刻画像与墓葬砖画,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湖南等地区都有发现。这种画像,在廊庙祠堂里也可以见到。据记载,西汉初期鲁恭王刘余的灵光殿墙壁上就有伏羲、女娲画像,并将伏羲、女娲看成开辟之神。

  “阳”与“阴”这样的两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先民从自然物、自然界气候等变化中抽象得出相关概念后,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向他人表达内涵呢?最好的办法也即最传统的办法就是为它们立象,立象可见意,即通过具体的图像来更好地表达抽象的意思。因此,我们常见的伏羲、女娲图像,传达的原始信息就是阳与阴。天地人间的变化都源于阴阳两气的消长变化,阴阳两气是天地万物的化生渊源。因此,伏羲、女娲举规和矩,也即表示他们“规天”“矩地”以定方圆,即开辟天地的神性。

  上古文化中,盛传阴阳两气化生万物,如《庄子》中就有表述。闻名中外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里,还有伏羲、女娲夫妇生下代表四时的“四子”之记载,这实际上是阴阳化四时的具象化描述。制定历法意味着创世,而“四时之散精为万物”“万物成于四时之散精”,表明历法创制对化生万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阴阳两气生四时,四时化生万物。伏羲、女娲是阳(气)与阴(气)的一种形象符号,阳(气)与阴(气)既然具有化生万物之功能,则女娲、伏羲也必当有此功能。战国秦汉时期的人虽已不知女娲、伏羲之真身是什么了,但他们对女娲、伏羲化生万物功能的描述仍当是得之于传承。所以,女娲、伏羲在这一功能上的叠合,完全可以说明二者之间原来具有同一体的性质。但后来,伏羲和女娲作为阳、阴符号的初始意义似乎不为人知。他们渐渐被从阴和阳的初始指意中分离出来,神灵化为造人之神,又历史化为所谓三皇中的二皇。

1 2 3 下一页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