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过百年历史的无人机

2017年05月09日17:58   解放日报   微博

  上个月,成都双流机场17天内发生至少9起无人机扰航事件,造成共计过百架航班备降、返航或延误。如果说,十多年前的伊拉克战争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无人机,那么,近段时间的无人机扰航事件则让更多人关注和思考起无人机的监管和未来。

  回望历史,尽管无人机进入民用是最近10年的事,但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类就开始探索这项技术了。展望未来,有效监管更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希望看到无人机能飞向有序的天空。

  百年前就有了无人机

  提到无人机,很多人以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事实上,自航空技术萌芽之日起,各国军方就开始研发不需要飞行员驾驶的飞机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方就将飞机应用于空中侦察、打击敌军等方面。早期的空战战场充满了视死如归的骑士精神,天空变成了众多王牌飞行员的坟墓。各国部队自然而然萌生了制造不需要飞行员操作的飞机的想法。

  研究无人机最初的目的是轰炸敌军。1918年10月,美国发射了首枚飞行炸弹,这种翼展长4米、名为“凯特灵虫”的小型双翼飞机被看成导弹的“简易”始祖。但由于缺乏精确度,加之存在无线电干扰的危险,大约又等了20年飞行炸弹才真正踏入实用阶段。

  一战后,许多国家主张把无人机做成靶机,用来训练炮兵、防空部队或飞行员,因为遥控靶机飞行练习射击的确要安全得多。二战结束后各国拥有大量库存飞机,因此美国决定把“赫尔卡特幽灵机”改装成无人机,用于在太平洋原子弹试验后提取空气样本。

  随后爆发的冷战,推动了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战术无人机(也被称为“无人侦察机”)。不过鉴于无人机的缺陷和损失,加上遥控导航技术并没有完全成熟,无人机在美军眼中渐渐失去了价值,无人机技术也被束之高阁。后来,以色列接下了无人机技术研发的火炬,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自21世纪初无人机技术的广泛传播,让拥有这项技术的国家不再占据明显的优势。同时,随着西方部队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军用无人机的市场陡然缩小。不过,军用无人机赋予了年轻一代无限灵感,激励他们开发适合民众需要的无人机。

  民用无人机时代的到来

  21世纪之初,新兴科技让军用无人机的性能更加优秀,也促进了民用无人机的诞生。

  为了完成任务,飞行器必须精确了解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直到20世纪90年代,自动驾驶仪还只能依靠自身的惯性测量仪定位。1995年,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到来改变了这种局面。从那之后,飞机可以用指甲大小的天线接收卫星发出的讯号,即时定位自身的位置。

  除此以外,复合材料和高强度塑料泡沫的广泛使用,微电子机械系统、数字无线电、无刷电动机、数字传感器、无人机摄影测量法等新技术的相继问世,都推动了无人机的繁荣发展。

1 2 3 下一页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