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之父”的启示:曾国藩身边的“扫地僧”

2017年04月28日15:25   新华每日电讯   微博
“湘军之父”罗泽南“湘军之父”罗泽南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官场百态,人生起伏,引发无数感慨。在滚滚红尘、一众官员中,有人铤而走险,有人晚节不保,也有人始终恪守底线。由这部剧,让人想到了两个字:“定力”。

  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年代,诱惑与初心、欲望与理性、理想与现实……都在撕扯着许多人的选择、考验着许多人的定力。修炼定力,很难,但也很关键。

  如何修炼定力?200年前,有一个叫罗泽南的湖南人,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他的一句名言是:“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

  跟罗泽南学定力,至今仍不过时。

  一

  “定力”一词,源自佛教,即“伏除烦恼妄想的禅定之力”,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学会摒除各种私心杂念,抵御住外界各种诱惑,能吃苦耐劳能守住寂寞,一门心思修炼,才能攀上得道之大境界。

  是不是想到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

  罗泽南就是这么一个扫地僧。

  他只活了49年,而且前46年基本上都处于困顿不堪之中,在迎来人生最后3年巨大的辉煌成就之前,罗泽南就认真做了两件事:读书,教书。

  1807年,罗泽南出生于湖南双峰一个贫寒农家——不是一般贫寒,而是特别贫寒,“家业零落,四壁萧然”,他从小就饱尝饥饿的痛苦。

  但比起接下来的噩运,饥饿就算不上什么痛苦了。在他19岁到29岁这十年间,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吃不饱饭,看不起病,罗家“前后死者计十人”,包括罗泽南的祖父、母亲、兄嫂、妹妹、侄子及三个儿子。他的妻子因为接连丧子,悲伤过度,两只眼睛全都失明,耳朵也重听,疾病缠身。罗泽南自己也多有疾病,腰背酸痛不休,由于家贫,又不能买药给自己治病,只能这么拖着。

  对一个生活在清朝的人来说,19岁到29岁,是一生中最好的黄金年龄,罗泽南却遭此劫难,怎不悲痛欲绝?他在《殇侄殇子哀辞》一文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恍恍惚惚,迷迷离离,是血是泪,终莫能辨。呜呼痛哉,呜呼痛哉!”每个字,痛、痛、痛。

  但如他家乡无尽群山一般厚重的痛苦,并没有把他击垮。他继续从小就守护的初心:读书,读书,读书!

  家里穷,没有钱买油灯,他就“把卷读月下”,累了就“露宿达旦”。参加科举,失意,他就一面教书谋生,做个清贫的塾师,一面夜以继日地苦读。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说:你读什么书啊?不如去做点小生意,赚点钱,不是很好么?罗泽南有定力,始终“强自支持,颇不为世俗所动”。

  虽然穷,罗泽南的家风很好,他爷爷罗拱诗,完全可以成为当今读书日、图书节的形象代言人。他没读过什么书,深以为憾,千方百计供后人读书,不管日子如何艰难,都不肯让孙子辍学去学习其他的谋生技艺。如果听见今天的“读书无用论”,九泉之下,老人家应该也会双目圆睁、两声冷哼。

  定力,其实是一种不为外界所动的坚持、一种良好习惯的长期养成。罗泽南这么苦苦读书、著述,渐渐地有了名气,成了一代名儒。官做得很大的同乡曾国藩,都从京城写信跟他探讨学问,并嘱自己的弟弟跟罗泽南读书。

  但罗泽南超越大儒、名师的辉煌岁月,还在后面。

1 2 3 4 下一页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