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2017年03月27日16:11   新浪读书   微博
《民国大人物·文人卷》 滕征辉 台海出版社 2017年2月《民国大人物·文人卷》 滕征辉 台海出版社 2017年2月

  文/滕征辉

  梁漱溟自认是一位思想家,而不是学问家,因为他一生只关注两件事:中国问题、人生问题。外国人给他贴的标签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这是对他活了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一生的最佳评语。梁先生却觉得“儒家”的称号更适合熊十力等人,自我评价道:“人有今生、前生、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和尚。”

  梁漱溟原名焕鼎,1893年10月18日生于北京官宦之家,是元朝蒙古梁王的后代,有兄妹四人。梁漱溟自幼瘦弱多病,喜思考而拙于动手。六岁那年,家人喊他起床,却听他气愤地喊叫:“妹妹不给我穿裤子。”众人失笑。读北京顺天中学时,同学有汤用彤、张申府等。别人打篮球,他只能旁观。等没人了,他自顾自地拍球上篮,却听有人喊:“小老头,当心球炸了。”

  1911年,梁焕鼎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并在机关报当编辑及外勤记者。总编辑很喜爱他,有次为他写了一幅扇面,上书“漱溟”二字。后来,他就以此为笔名发表文章。由于毕业报考北京大学未被录取,梁漱溟发奋,公开宣称:“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去当教授。”

  梁漱溟曾任内阁司法总长秘书,其间不堪官场的尔虞我诈,加上母亲去世,曾数度想自杀。后来潜心佛典,做了一位居士,立誓“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后的七十多年,梁漱溟坚持食素,除了鸡蛋与牛奶,其他荤腥一律不碰。

  1916年,梁漱溟发表了《究元决疑论》,引起了蔡元培的注意,蔡元培想聘梁漱溟来北大教印度哲学。梁漱溟说:“我只是初涉佛典。于此外的印度哲学实无所知。”蔡反问道:“那么你觉得谁能教印度哲学呢?”梁漱溟说不知道,蔡校长马上说:“既然找不到这样的人,横竖彼此都差不多,还是你来 吧!”

  就这样,本欲往衡山出家的梁漱溟,二十四岁就做了北大的老师。他后来自称一生有四个“没想到”:最讨厌哲学,没想到教了哲学;没学过孔子,没想到讲了孔子;没读过大学,没想到教了大学;标准的京城人,没想到致力于乡村工作。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是清朝四品文化官员,多次劝导儿子读儒学,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1918年,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绝望,梁济跳湖自杀。此前几天,他曾问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想了想,认认真真地答道:“我相信这个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在北大,梁漱溟是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注册的听课生有八十人,结果来了二百多,不得不移到大讲堂。据说除他之外,仅蔡元培、胡适二人能享此待遇。梁漱溟的说话特点是慢吞吞,但直指要害,有着子弹一样的穿透力。那时北大的教员休息室群贤毕至,梁漱溟放了一篇《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文章。辜鸿铭翻了翻说:“有心人哉。”胡适在日记里写道:“梁先生这个人是要闹革命的。”

1 2 下一页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