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人类学的好处

2017年03月23日15:32   新浪读书   微博
《民国大人物·文人卷》 滕征辉 台海出版社 2017年2月《民国大人物·文人卷》 滕征辉 台海出版社 2017年2月

  文/滕征辉

  在民国人物中,以徐志摩这样的才子最为讨巧,身世性情不说,仿佛挥一挥衣袖就可以带来情思无数。相反,有些学术大师,贡献大多了,只是故事乏善可陈。2005年9月,李敖在电视节目中再次开骂,这次中招的人三十一岁起就做“学阀”,八十三岁才去世。他垄断学术,自己不研究也不给别人机会。这个所谓的“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就是与“清华四大导师”齐名的一代“考古宗师”李济。

  李济,字济之,湖北钟祥县郢中镇人,生于1896年7月12日。先在湖北省立江汉学堂读书,十岁时跟随升了七品京官的父亲来到北京,进入北京五城中学,师从著名翻译家林纾。李济十五岁便考入清华学堂,七年后赴美留学,先后拿到心理学学士、社会学硕士以及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学位。此前,中国还没人步入该领域。其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在海外颇具影响,哲学家罗素写作《中国问题》时曾大段引用李济的文章,让年轻的李济声名鹊起。

  留美之初,李济和徐志摩是同学,当时徐志摩总考第一,李济次居第二,颇有些“学霸”惺惺相惜的味道。徐志摩评价他:“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这厢得了博士学位,家族以此为荣。据说,李济老爸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博父”,即“博士之父”的意思,常在与友人的诗词和书信中使用,拿儿子炫耀的意味很浓。

  应张伯苓邀请,李济在1923年开始担任南开大学人类学教授,次年升任文科主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时任北票矿公司总经理的丁文江,在其引荐下加入了中国科学社,由此踏上了考古的道路。张伯苓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实用的人才,他不懂李济的专业,一次问李济:“人类学的好处是什么?”李济冷冷地回答:“人类学什么好处都没有!”

  李济不愿在南开浪费时光,他并不缺乏赏识者。当时,欧美正兴起一股来中国“寻宝”的热潮,亟需一位中国向导。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弗利尔艺术馆早知李济的大名,即来信要求李济加入他们的考古队。李济很心动,但是为外国的考古队挖掘本国的宝藏岂不是卖国贼?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条件:其一,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其二,在中国发掘出的文物必须留在中国。弗利尔艺术馆的答复也很明确:“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当时清华国学院正在筹建,也向李济发出了邀请。在李济的居中撮合下,弗利尔艺术馆与清华大学国学院达成了合作协议。这样,李济挂职清华国学院任讲师,主要工作并非教学,而是主持弗利尔艺术馆资助的田野考古,一应待遇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相同,只是四百块大洋的薪酬中有三百块是弗利尔艺术馆发放的,清华发放一百块。

  李济在清华待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两年左右。1926年,他主持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一个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李济后来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这次考古最有趣的发现是半枚蚕茧,蚕茧有被人工切割的痕迹,经专家鉴定,这确实是一种家蚕的茧,证明中国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养蚕了。这半枚蚕茧后来被李济带到了台湾,至今仍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一般人总觉得考古就是挖掘与考证,其实从一片庄稼地上能看穿地底下的建筑格局,需要极高的修为。李济认为,要以全部人类文化史为背景来建设中国历史学,即需要四个境界:从人类史出发,检出宝贵史料;自己动手动脚为第一义;处理真材料需要勇气;无用之用是为大 用。

1 2 下一页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