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药材”背后的“大学问”:中药是怎么命名的

2017年02月28日18:12   解放日报
“小药材”背后的“大学问”“小药材”背后的“大学问”

  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印发的《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指出,中成药不应采用“宝”、“灵”、“精”、“强力”、“速效”等夸大用词。照此推算,或有万余种中成药产品将要更名。意见稿一出立即引发热议,有人表示,中成药改名不能“一刀切”,别误伤传统老药。

  事实上,中药的命名蕴含着大量传统文化信息,“小药材”的背后藏着“大学问”。

  临床常用中药逾千种名字各不同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药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代。从古代早期经典《山海经》《诗经》《黄帝内经》《伤寒论》到明代巨著《本草纲目》,都有关于中药的记载。历代文献记述有超过三千多种中药品种,到21世纪初,已确定的中药品种达到了一万二千多种,临床常用中药也多达一千多种。

  中药大都是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形态、色泽、气味千差万别,产地有东西南北、山泽燥湿之殊,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异,再加以传统文化氛围(包括民俗文化、讳饰文化、外来文化)的熏染、渗透,使中药命名的途径、方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参与中药命名的,既有本草专家,也有一代名医,还有民间医生、文人墨客与普通百姓。中药的命名受到中医学、哲学、文学、民俗学、博物学、天文学等的深刻影响,蕴含着大量传统文化信息。

1 2 3 4 下一页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