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职场如何读国学?

2017年02月10日18:03   大洋网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素养是职场的标配之一,中小学语文课本增加了传统诗词和文言文的比例,有关考试难度也在适度提高,作为一个学生,能从小加强国学修养,提升文化素质,从古老的经典当中吸收文化营养,为以后服务国家和社会打好扎实的基础,确实是很幸运的,应该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分秒必争。然而,作为已经身在职场之人,痛感国学功底不足,如今又谋生经营不暇,又何以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地补足国学功课呢?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

  全面广泛不如深入精读:

  读《史记》效果胜过读《资治通鉴》

  在不同的时代,对于读书人的国学素养要求是不同的。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梁启超给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开了一个国学书籍书单,内容涵盖经、史、子、集,甚至包括洋洋巨著《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等,而诗人专集方面,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的诗歌全集是必须通读的,理工科学生也是如此,这份书单在今日看来,是行不通的,哪怕是文史类学生,也只能望而兴叹。

  到1934年,世界书局为了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熟悉国学,于是出版了一套《四部精华》,作为读者深入研究国学的入门桥梁。《四部精华》就篇幅而言,已经不及梁启超书单的十分之一,可行性更强,然而,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不免还是有望而生畏的感觉,因为我们当代人的文言文功底,比较《四部精华》出版的那个时代,又有些差距,而《四部精华》也是没有详细注解的,仅供诵读而已。《四部精华》对如今职场人士而已,也已经够难够长了,零碎繁多,诸家都有,卒读亦不容易。

  其实,现代人读国学,不在于成为国学研究专家,不在于成为宿儒饱学之士,而是有恰当且较精深的了解,并有一定的运用就可以了。贪多贪全,则时间不足,精力也不济。个人认为,不如读单篇,深入读单篇。而这方面最好的教材是《史记》。

  因为纪传体通史的特点,每一个单片只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不用像《资治通鉴》这种编年体史书那样瞻前顾后,而《资治通鉴》如果没有前后史料的照应,读完一篇还不一定掌握了一篇,得有全书观念,可全书三百多万字,要照顾到还真不容易,这个月读完魏晋史,下个月读南北朝史,结果前面魏晋部分忘得差不多了,又得回头补。而《史记》读完一篇是一篇,对单篇的掌握,和其他章节没太大关系。例如读关于李广的《李将军列传》,就不太用顾及“高祖本纪”“孝武帝本纪”里面的内容,也不用顾及“李斯列传”,每一个单篇都是相对独立的内容。况且内容不是很多,可以从容地反复读,记住一篇是一篇,熟悉了《李将军列传》,再着手去读《司马相如列传》,两者不妨碍。有大学功底的人,花十天时间掌握一篇传记,一年下来,也能掌握三十多篇传记,花时间不多,见效却快。

  《史记》乃“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鲁迅的赞誉所含的信息就是:《史记》既是史学材料,也是文学读本。一年掌握三十多篇集文学和史学于一体的美妙好文,就等于掌握了《史记》的精华。退一步而言,一个月学好一篇,一年能学好十二篇,也很了不得。

  这里并不是要贬低《资治通鉴》而刻意抬高《史记》,两者都是不分高下的历史巨著,而是就初学者而言,《史记》更容易入手。例如给儿童讲三国故事,与其通过概述让儿童全面了解三国历史,不如给其讲述“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生动活泼的单篇故事,形象生动地领会胜过全面地掌握,广不如深,泛不如精。

1 2 下一页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