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曾以花为图腾:后来逐渐演变成“华”

2017年01月17日12:10   解放日报
二里头遗址模拟图 (资料图片)二里头遗址模拟图 (资料图片)

  1959年秋,72岁的史学家徐旭生带着考古团队行进在河洛平原。当他们来到二里头时,徐旭生在田间地头徘徊。有旁人问:“老先生,您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徐旭生笑了笑,“是啊,丢了一个大东西,丢了一座几千年前的大城”。

  第二年开春,中科院考古所成立考古工作队。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二里头地区共组织了8次大规模考察,成果丰硕。21世纪初,“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察报告正式发布。学者们大多认为:二里头遗址昭示的是夏代文明。

  二里头遗址:“世界上最早的移民城市”

  二里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西南9公里处。村头迎面就是一个大牌坊:“天下第一都”。它告诉我们,四千年前一座偌大的历史古城,就在我们脚下。

  地上,坐落着公元21世纪的乡村农舍;地下,静躺着公元前21世纪的繁华都城。这座大都市范围广大,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它至少由四五个宫殿群组成,如1号宫殿,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有居室、厅堂、走廊、宫墙。

  这座大都市由宽阔方整的“井”字形大道组成都市交通网。一般道路在十来米宽,相当于现代的“两车道”。同时,地下有着完整的排水系统。目前发现的下水道,一头大一头小,埋在地下1米深处。

  《史记》上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二里头地处伊、洛、河(黄河)三大河流的交汇处,坐落在开阔的河洛平原上。当时,此处森林茂密、物产丰富、气候温和,极适宜于先民生存和发展。此外,它南依文化气息浓郁的邙山,足下一马平川,几千年间一直是交通要道和货运集散地。

  当年,这里居住着约6200户城市居民,有三四万人,基本可分为贵族、手工业者、自由民、城市贫民。而当时全世界的人口只有1000万左右,由此可见二里头地区的繁华程度。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对骨殖的检测发现,这三四万人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从居室条件看,有的住在宫室中,是王公和贵族;有的住在整齐的“一居室”“二居室”中,多为外来经营的手工业者和经商者;有的住在杂乱的半地穴建筑中,无疑多半是外来务工者。

  有学者认为,这座城市里,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外来“打工”的。无怪乎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移民城市。”研究中国的移民文化,不可不研究二里头。

  这里,还有地势之利。站在二里头放眼眺望,一派平原气象,远处隐约可见的邙山山脉,实际上是平原中的“高丘”,可种植各类作物,而水灾来临时又常能幸免。1982年的一场大水灾,整个河洛平原沦为泽国,唯独二里头“高高在上”,安然无恙。当时的水位达到海拔118米,而二里头恰好在120米以上。

  这真是块神奇的土地。大禹选此作为治水的出发点,确实很有道理。

1 2 3 下一页

(责编:小题)

小说推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